小吃货作文优质6篇

时间:2024-09-09 作者:Animai

阅读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使作文内容更加细腻,一篇好的作文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吃货作文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吃货作文优质6篇

小吃货作文篇1

山西的面食在中国可是大名鼎鼎啊!几乎达到了百面百味的境界。怪不得人们常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说起山西面食,不禁会让人联想到山西的刀削面,它可是山西面食中最享有胜誉的一种了。

走进一家面馆,向老板点名要一碗山西的刀削面。看着师傅将面团翻来覆去,揉匀、揉软,揉到表面光滑了为止。接着,师傅掀开了热气腾腾的锅盖,左手拿着一大块面团,右手持一片弧形铁皮,“嚓嚓嚓”,削出片片柳叶状的面叶儿,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条条白色的弧线;又像站在跳水台上的跳水健将,纵身来个360度大翻身,有的结伴跳入水中,来个鸳鸯戏水……

面叶儿落入汤锅,汤滚面翻。转眼间,面叶儿在沸腾的开水上跳着芭蕾。有的牵手打转儿;有的跑在一边独自舞动;还有的在水中做潜水游戏。正当我看得入神时,做面的师傅用一只大漏勺,将面叶儿一网打尽,盛入碗中。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刀削面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夹一片刀削面放入口中,一种外筋而内柔,光滑又美味的感觉送入口中,再加上山西特有的老陈醋和辣椒酱,那感觉真是百吃不厌啊!这真不愧是山西面食中的极品,我不禁赞叹道:“此面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尝啊!”店中的几个师傅听后,不禁哈哈大笑,他们笑着说:“你吃的,只是山西刀削面中的其中一种口味,我们家乡的刀削面有十几种口味呢!你什么时侯可以去家乡走走,那儿的刀削面才原汁原味呢!”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山西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口味啊!

走出了面馆,我的心里依旧还在回味着山西刀削面的滋味,山西的刀削面不愧为面食之首啊!

小吃货作文篇2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味小吃,当然,那是因为风俗不同。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特色小吃。比如:冲菜,香肠,鸡蛋糕等等一些,但我最爱的是香肠。当然,我享受的也是做香肠时的乐趣。

今年过节时,我又重温了一次当时的快乐。我先帮母亲切得,却搞得自己的脸快成了肉饼。我两手持刀,心想着要快刀斩烂麻,便无规无矩的乱切,不想肉粒不听话,喜欢我这张胖乎乎的脸,纷纷跳上来亲我,弄得我挨了骂,但心里甜滋滋的。

然后放上不同的调料与肉混合,就好了。又将猪场洗干净,还要用手给猪场洗澡,我当然不愿意。

终于要开始做真正的香肠了。奶奶与妈妈用一个口杯套在小肠一头,然后将肉一点点塞进去,中途要用针戳几下肠子,还要隔一段距离打一个结并用绳子扎起来,形成一节一节的-香肠可不是一长根,而是一小节的哦!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熏香肠。田爷爷搭一个密封帐篷,加上一些湿柴,将香肠挂在正上方。几个星期后,美味可口的风味小吃大功告成了。

奶奶端上桌来,四周立刻散发出浓郁的香,又加上表面那层又油又腻,并且微微泛金黄色的一层皮,就算只是看见便使人垂涎三尺。

轻轻咬上一口,美味的汁液立即流入你的舌尖。口腔上,让你有无尽的回味。

霎时,我的耳边回想起了啧啧的赞叹声,抬头一看,大家都还沉浸在无穷无尽的回忆中呢!

现代社会中,肯德基等东西接揰上市,但在我看来却没有香肠等民间等风味小吃可口了呢。

民间风味小吃丰富了我的农家生活。

小吃货作文篇3

圆圆的脸蛋,乌黑的长发,略胖的身材,小巧的嘴巴和稍小的`眼睛——这就是我,一个害羞而可爱的女孩。

我是一枚“小吃货”,一看到美食我就走不动路,像是老一中的小金渣肉蒸饭,蒋记的小笼汤包,还有绿影的猪蹄都让我爱不释手。我不仅在芜湖“吃的开”,到了别的城市也毫不逊色:西安的羊肉串、羊肉泡馍、馕饼;北京的东来顺,全聚德烤鸭、杂酱面等都是我的最爱。

虽然我爱吃的东西很多,但最最爱吃的还是奶奶烧的红焖猪蹄,每当奶奶烧这道菜时,我都会像小馋猫似的站在边上眼巴巴的望着,等到猪蹄一出锅,边上还冒着“嗞嗞”的热油,我就飞快的夹起一块往嘴里送,轻轻一咬,肥肉和瘦肉一齐冒出鲜美的汁水,肉质爽滑,咸香中带着微甜,真是美味极了。有一次,因为太心急,差点把嘴烫出个泡来。尽管如此,我还是三下五除二的咽下去,好像怕别人抢了去似的。

这就是我,一枚不折不扣的“小吃货”,你们呢?

小吃货作文篇4

河南是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家乡的小吃。

在河南,最有名的是豆腐。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豆腐。要做豆腐,把大豆泡在水里四五个小时。当大豆又白又肥时,把它们拿出来,在花厂里磨碎。花磨中间有个小洞,放豆子的地方。把豆子放进去,然后用摇杆带动花磨旋转,那么豆子就会慢慢进去,下来变成豆汁,在桶里流动。白嫩醇厚的豆汁真的很诱人,然后一直加豆子和水,一会就磨完了。

该过滤了。把豆汁倒进挂单,净豆汁就往下漏,豆渣就留在挂单里。用手握住挂单的两端,慢慢摇晃,豆渣里剩下的豆汁就会从挂单上漏下来。

很多人通常用过滤后剩下的豆渣喂动物,但先养着也是大有用处的。现在把豆汁倒进锅里烧掉。当它沸腾时,烟会升起,你可以从远处闻到豆汁的香味,这使人渴望喝它。这时候把醋倒进豆汁里,过了三四分钟,豆汁就变得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黄色的果肉,白色的大豆腐脑。

然后用面条揉丸子。把刚剩下的豆渣和茴香、韭菜、面条混合做成馅料,然后揉成圆球状,等锅开了再放进去。

最好用干菜做豆腐,因为干菜的叶子有嚼劲,很好吃。然后加入腌制好的葱花等调料,就做出了美味的豆腐。看它的样子,脑白质,菜色翠绿,还有各种材质的漂亮丸子。不用说,你可以闻到门外的香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飘千里。

看到香香诱人的豆腐,我赶紧盛了一碗,放了点辣椒在上面,尝了尝。很好吃!那豆腐又辣又好吃,又酸又好吃。再来一个丸子试试,软软的,有茴香的香味。这豆腐真好吃!不然怎么能成为河南有名的小吃?

有空来河南试试。肯定能吃到想吃。

小吃货作文篇5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要说我的家乡——独山的特色小吃,一道普普通通的蒿子粑粑就会让你回味无穷。

相传这蒿子粑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成为农民的佐餐食品,它是独山县的风味食点。

蒿子粑粑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初春时节,小草刚刚露头,便可上山去摘一点蒿子草,去其根。接着给蒿草搓洗按摩——涮、搓、揉。涮,将蒿草放入开水中,抓住其一端在水里左右摆动,目的是让它变软,并涮掉附在叶片上的脏东西;搓,把蒿草夹在手掌来回的搓,如搓衣服一般,让其苦汁去掉;揉,把蒿草放在案板上像揉面团一样揉,揉碎后用清水淘净。经过此番加工后,蒿草变得软绵绵的、热乎乎的,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再是,将其切碎,加入盐、蒜末、姜末、腊肉丁放入大锅里翻炒,待其佐料溢出香味后把白花花的米面洒入锅,用手把它们揉搓在一起。顿时,白花花的米面因吸收了蒿子草的汤汁,变成了翠绿色,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是一块带有杂色的大翡翠原石呢!最后把面捏成面饼放入锅里煎。

煎好后的蒿子粑粑个个圆滚滚的,像个圆形的绿月饼。蒿子的清香,腊肉的腊香掺杂在一起,一股股的直钻你的鼻子,让你垂涎三尺,欲罢不能。当你一口咬下去时先是酥脆的外壳,再是软嫩的内瓤,其味妙不可言,要是有幸再咬到个大大的腊肉丁,更是平添了一份惊喜与乐趣。

我爱家乡的小吃——蒿子粑粑!虽然它比不上那些山珍海味名贵,但它朴实、地道,显现了家乡人民的品质,也牵连着无数离乡人的思乡之情。

小吃货作文篇6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然后,我撒腿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