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的观后感5篇

时间:2024-09-03 作者:dopmitopy

撰写观后感中,让我们用文字永久保存下对电影的深刻认识和感悟,优秀的观后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情感主题,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知青岁月的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知青岁月的观后感5篇

知青岁月的观后感篇1

假期里,我怀着一颗炙热的心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完之后,感慨万千,心中不由得涌出一阵阵自豪。

习近平是从16岁开始,到陕北插队下乡。在插队的期间,习近平也总不忘读书,他的行李箱里装的全是书。来帮他们抬箱子的村民们都说习近平的箱子很重。习近平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读书,放羊时读、锄地休息时读……总之,他随时随地的带着书,随时随地的在读书。

从他当上村支部书记开始,他便一心一意想让村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些。当他了解到四川有沼气技术的时候,立即前往四川学习沼气办。他所做的一切,为的只是让村名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记者采访村民的过程中,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给村民们留下的记忆深刻,而且大同小异。村民们所说的,大多都是“习近平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的箱子里全是书”“习近平为我们办了沼气,让我们的生活条件更上一层”……由此说明,习近平是一个不分高低贵贱、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

最有趣的,就是四大关中的“跳蚤关”。当时的知青们刚从北京城来到陕北时,一个个都是白白净净的,看得出来,他们没吃过苦。来到陕北,刚生活了一段时间,知青们的身上就长了一大红包,又痒又痛,简直让他们“生无可恋”。于是,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尽量使跳蚤减少滋生。慢慢的,他们身上的红包渐渐少了起来,偶尔有一两个,也不会像刚来时那样又痒又痛,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对这种毒素有了抵抗性。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生”。生活中的习近平也是这样的。他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常常有他的文章被发表在报纸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不觉一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用这些诗句来形容习近平是一点也不假。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读书的精神以及他对读书的渴望!

知青岁月的观后感篇2

这本书好看到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本由29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饮其流者怀其源,在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的一言一行都构成了当代我们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我们青年干部更应该从这里面吸取营养,跟随青年总书记寻找青春无悔的密码。

树立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40年后的一个机会,习近平与我叹气当时他的思想转变过程,他说当年他思想上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并非虚言,当他下决心会梁家河前,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七年的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吧自己当做黄土地的一部分,他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们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根植在祖国大地,奉献与强军事业,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勤奋学习锻造进取精神。为了找到《浮士德》,习近平拍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在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荒凉,习近平始终痴迷读书,几遍身处困顿也不失去对知识的渴望,这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青年干部,不要八小时外只玩手机,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的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人格上的榜样,我们要扎根祖国大地,洞察国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知青岁月的观后感篇3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老一代的人们,最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了,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慢慢把这个好品质丢掉了,我们甚至忘了自己的初心,不明白自己想要的和追求的是什么,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就够了吗?

没有梦想,没有目标,浑浑噩噩的生活着,这样是很轻松,但几十年后,当你躺在病床上,我们是否可以问问自己,“我有真正的活过吗?”“我为这个世界做过什么?我存在的的意义是什么?”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怨无悔的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流下悔恨的泪水,后悔自己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坚持一会儿,或许就能获得成功了呢?

一个人的成功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影响,帮助身边人,包括我们的家人,朋友。第三,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我们足够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想,这样的人生,是很值得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因为这种精神会永远存在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每天都是重复单调乏味的生活,犹如一滩死水。

所以,年轻人,别再刷着抖音点赞别人的生活了,试着放下手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吧,你想要什么生活,首先得让自己配得上它。奋斗吧,少年,年轻,咱有什么么输不起的?

知青岁月的观后感篇4

最近有幸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再现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描述了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整本下来似乎是目睹了习近平主席在陕北插队时的成长与奉献。让我不由想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感动着,也被激励着。

习近平在七年的上山下乡学习生活中,知道了什么是中国的实际,他真正把自己融入了人民之中,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这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

书中提到,在陕北梁家河要过五个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观,过关的过程,是战胜自己的过程,更是自我升华的过程。在老三届知青当中,习近平“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眼看着一起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他一个知青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工作,一点也没有彷徨。这样淡定、从容地面对未来,是因为在艰苦岁月里,他已经把心留在了延安,决心无论自己的境遇怎样,都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不辜负光阴、不辜负自己。就是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信念,让他从平凡的起点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15岁到22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习近平选择在艰苦的陕北农村度过。正是这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练了总书记以苦为乐、敢想敢干的优秀品质,也让他找准了人生的坐标。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是车站一名普通的客运员,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旅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常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却忽视了铁路“把旅客当亲人,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宗旨,和当时身处梁家河的习近平相比,我深刻认识到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更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不忘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步。

知青岁月的观后感篇5

根据党校的学习安排,我认真的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了阅读,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阅读完全书,使我感受深刻,受益匪浅。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砺炼。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骚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的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不向任何人抱怨,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在磨难中,铸就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品质、坚毅的性格、坚韧的气质。这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千锤百炼始成金。

实干。近平当梁家河村支书后,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要带着大家多打粮食,让大家都有粮食吃,能多打粮食的地方主要就是坝地。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要知道打坝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调动村里集体的力量一起打坝。在修梁家河村的淤地坝时,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贪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加黑”“五加二”,把精力都放在这个工程上了。他要求施工要快,施工质量还要好,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而且他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这件事不就是对“干在实处永无止境”的实干精神的最好诠释。

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刘明升说“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在梁家河当书记,就能脚踏实地处理梁家河的事情,带领好村里人,齐心协力搞工作。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说:“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都与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

为民。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急;民之所急,我之所行。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凭借公道正派、处事稳重赢得大家的信任,凭借头脑灵活、勤奋肯开,带领大家办沼气、办铁业社、办代销社、打水井、打坝堤、搞河桥治理、种植烤烟。1993年,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并嘱咐了很多事情,山上要治理,河里要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要把地打平,好提高产量,要解决肚子吃饱的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等等内容。从始至终,他最关心的始终是基层群众的生活。

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苦干实干作风、敢于担当品质、爱民为民情怀。这就是我们的总书记,我们心中的榜样,总书记的这段人生经历,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将不断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