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调查报告7篇

时间:2023-04-30 作者:tddiction

在这次难忘的调查中,大家一定收获满满,调查报告是时候需要写一写了,随着调查报告的广泛使用,大家一定都掌握了其写作技巧,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清明节调查报告7篇,感谢您的参阅。

清明节调查报告7篇

清明节调查报告篇1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纪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了:"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明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给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生。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清明节调查报告篇2

清明节日期间,我跟家里人去扫墓的时候,看到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的先人的墓碑前都有大堆大堆纸钱(冥币)燃烧过后的灰烬。我想,这么多的纸张被烧掉了,多浪费啊!如果变成作业本都够我用好多年了!于是,我对今年清明节人们烧纸钱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

我调查了外公所住的村子里10户人家今年用于扫墓的花费,其中单单用于买纸钱的花费是这样的:20元以下的有3家,40元的有5家,50元以上的有2家。平均每家人要花费大概36元买纸钱。

分析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我们有用放鞭炮、烧纸钱、焚香烛的习俗来祭拜祖先,所以,许多人在扫墓、追思先人的时候也花费了一笔钱。外公住的村子里有住户35户,那么,今年全村人用于清明节燃烧纸钱的费用就是1260元。全县如果按50000户人标准算,今年烧纸钱要花费180万元。这足以建设好多所希望小学了!

结论

我不赞成清明节祭拜祖先时燃放鞭炮、烧纸钱。原因有:

1、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的金钱。

2、大多数人在燃放鞭炮、烧纸钱时不会注意脚下的花草,直接在草地上烧,会把花草和小树烧死。

3、有时忽然一阵大风就把燃烧的纸钱吹到干燥的草丛中,引发森林大火。

总之,我发现清明节燃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有很多不好之处,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金钱。

建议

我建议大家清明节文明祭祖,自觉行事,花费尽量不要超过10元以上。有关部门也要鼓励人们节俭祭拜,绿色扫墓,比如可以用种树栽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调查报告篇3

资料整理:

1、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冷食节”。而清明节的风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化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2、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讲,它是在每一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以后,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鹞子、插柳、植树等风俗。

3、有很多人往祭拜先烈和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辈。

4、有少数家庭为祭祖花费比较大,有浪费现象,也有信迷信的现象。

活动感受:

1、清明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亲近自然带来了便利,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将是对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对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关系,无疑都有直接的好处。

2、清明节让我体会到家庭的暖和,感遭到浓浓的人情味。

3、祭奠先烈和先辈,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容易,要倍加珍惜,好好学习,建立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

4、清明节节我们要留意环保和勤俭。

缺憾与不足:

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部份同学的访谈水平有待进步;对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体会发掘。

清明节调查报告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节人们纪念先人,同时也要多多植树。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节用火,要多多植树,在文明社会里,我们要迈向小康社会,让文明、卫生、科技伴我们成长!

清明节调查报告篇5

一、调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街上挤满了去祭祖拜祖的人。他们带着花和钱之间。看到这种情况,想了解一下清明节的传说和习俗!

二、调查方法

1.问父母或长辈分;

2.网上查资料

3.看报纸、书刊等。

三、调查和数据整理

1、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妃子为了让儿子齐继位,图谋杀害亲王,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国外以躲避天灾。逃亡中,忠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烧熟,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即春秋五大暴君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是旗人,但介子不想要名利,也不想下山。最后,晋文公释放了火烧山,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山里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一天被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的习俗

秋千、蹴鞠、放风筝、扫墓、砍柳、远足、春游

3.清明节的诗

十四首清明诗

第一

春雨清润杏花,

群山摇曳着柳树和烟雾。

东风解郁接了我的意思,

把心送进你的家。

第二

一抹春雨和心碎,

没有找到家乡的计划就飘。

方羡慕的随风飞去,

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三

听着细雨滋润房门,

一年送一次春回。

但是纸条被折叠起来了,

只有到那时,相思才开始化为灰烬。

四、结论

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弘扬民族文化。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我们不仅要怀念革命先烈,还要牺牲祖先,还要进行散步、春游等活动。

清明节调查报告篇6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2、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

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网上祭祀”等方式倡导“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真正领略的清明节的文化符号。”

清明节调查报告篇7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