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脱贫事迹材料5篇

时间:2025-04-26 作者:Mute

事迹能够让我们从他人的经历中汲取智慧,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事迹是我们人生旅程中闪亮的坐标,指引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年脱贫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脱贫事迹材料5篇

2024年脱贫事迹材料篇1

老王,男,1986年出生在兜山镇瓦窑村的一个农村家庭,6岁时因一次车祸丧失了一只手臂,落下残疾,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巨大打击。

20xx—20xx年兜底政策扶贫,保障生活。老王家中共有五口人,父亲是肢体二级残疾人,家中还有一个6岁的孩子在上学,一家5口的基本生活开支约20xx元/月,但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仅靠老王1350元/月的工资。考虑到其家庭困难,20xx年,经过精准识别,兜山镇政府将老王一家整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400元/月的低保政策兜底,这无疑改善了老王一家窘迫的生活。可老王深知,即使政策兜底保障了一家的基本生活,但要想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

20xx—20xx年发展养殖业,顺利脱贫。因富顺县残联每年会实施扶持残疾人发展生产项目,各镇乡残联都会购买鸡、鸭、鹅苗等发放给残疾人发展生产,作为兜山镇残联专委的老王,察觉到了商机,20xx年投入4万余元育鸡、鸭、苗,后将培育出来的鸡鸭苗销往15个镇乡残联,实现净收入4万元,赚得真正意义上第一桶金的老王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养殖业的发展,也使得老王20xx年顺利脱贫摘帽。

20xx—20xx年乘胜追击,创业致富。20xx年,老王和朋友在夜市吃龙虾时,发现龙虾单价高,但顾客却络绎不绝。嗅觉敏锐的`老王毅然决然投入到龙虾养殖业的浪潮中。找好田地、挖机进场、购买虾苗、硬化田坎……精明干练的老王有条不紊的操办这一切,一个月后,位于永年马家3组,占地面积86亩,投入成本达12万元的小王龙虾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由于老王没有养殖龙虾经验,技术欠缺,县残联积极联系农业科技员给老王提供技术指导,虾苗成活率达90%以上。现老王养殖技术已经成熟,小王龙虾产业基地年产经济效益达20万元左右。

创业成功的老王用自己的劳动为自己带来丰收的收益,20xx年,老王花费20万元将位于兜山老家80平米的房子加固维修拓宽,拓宽后的2层楼房现有230平方米,除此之外,老王还花费23万元,在自贡西南农商购买了一个商铺,生活越过越好的老王也成了瓦窑村的致富代表。

20xx年——描绘蓝图,扩大规模。对于未来生活蓝图,忠全有自己的构想和设想。下一步,老王打算扩大小王龙虾产业基地的规模,硬化周边走道,完善基础设施,并发展水果种植业,为顾客提供龙虾垂钓与野外采摘一体服务,由此增加顾客人流量。在销售渠道上,除传统销售模式外,还计划在西南农商商铺成立店面,实行“线下销售+线上销售”双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谈到将来,老王信心满满地说:“现在国家各项政策这么好,我没有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相比于政府帮扶,我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强人,为残疾人争光,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2024年脱贫事迹材料篇2

不久前,合肥一对年轻的“轮椅夫妻”互相帮助、齐心协力跨过马路牙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得到广大网友的点赞和祝福。视频的发布者“侣翼”,正是视频中的女士。她叫小林,是肥西县人,与丈夫薛全目前租住在创业所在的.合肥庐阳经开区。

小林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14岁那年,手术治疗失败,导致她腰部以下无知觉,无法行走和站立。丈夫薛全的残疾是车祸导致的。两人平日都靠轮椅代步。几年前,心灵手巧的小林跟着电视节目学习制作软陶,并开设网店售卖,获利颇丰。

“一开始,我做的人物软陶都有点畸形,常常是辛辛苦苦制作了一天,又毁掉重作。”小林回忆说,但她并不灰心,而是更加投入,不断琢磨,反复练习。她还通过网络向同行们请教,把软陶作品发到群里,请大家点评、指教。慢慢地,她制作的软陶“活”起来也“火”了起来。看过的网友们纷纷发来订单。

日前,在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百帮创业园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暖阳工坊里,坐在轮椅上的小林耐心地教下肢活动不便的徒弟做人物软陶。“软陶制作是非常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我想多带些学员,帮助他们就业,并把这个项目做大。”小林说。她笑着介绍丈夫薛全,每天都在研究制造残疾人助力车车头,“身边许多行动不便的残疾朋友,都用他制造的车头。”

对于未来,小林和薛全有着清晰的规划。小林想继续自己喜欢的软陶制作,扩大规模,带动更多残疾朋友加入这个项目,增收脱贫。此外,她还要全力支持薛全钻研残疾人助力车车头制造技术,“梦想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建立自己的品牌。”

在小林的微信朋友圈里,记者看到她发了很多夫妻外出旅游的照片。“只要心向远方,轮椅根本不是束缚。”她很有哲理地说,身有残疾,但心灵是自由的,要加倍努力奋斗,放飞心灵,追逐梦想。

2024年脱贫事迹材料篇3

今年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广西区残联公众号将紧紧围绕“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主题推出残疾人脱贫典型人物系列报道,共同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上林县白圩镇繁荣社区,感受残疾人脱贫户老韦的故事。

老韦是上林县白圩镇繁荣社区人,肢体二级残疾。20xx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年光荣脱贫。近几年来,他通过成立白圩镇光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养殖广西山水牛致富,成为一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全村34户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致富路。今年2月,老韦荣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

政策帮扶艰苦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2岁时,老韦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下肢功能全部丧失,落下了残疾,只能靠拐杖行走。初中毕业后,不甘平庸的老韦拖着残躯到广东、南宁打工,开三轮车、摆地摊、进工厂,只为心中的一个梦想——摆脱贫穷。20xx年初,在外漂泊多年的老韦带着同样身体残疾的妻子返乡创业,想安心找份事做。

“回来后我到村里了解,觉得养黑山羊比较适合我们村石山地理条件!”老韦说。老韦夫妇俩用尽的积蓄,再向亲友借钱,在山脚下建起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养殖场,买回26只山羊养殖。老韦每天拄着拐杖,一步一拐爬上半山腰,呼唤着羊儿回来,摔跤、跌倒成了家常便饭。那时候,他们两个女儿最大的才3岁,夫妻俩一边照顾小孩,一边照顾小羊羔,创业之路走得非常艰难。

期间,老韦参加了多期养殖技能培训,还获得产业扶持资金6000元和“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养鸡扶持,熬过了最困难的创业初期。20xx年12月,老韦参加粤桂两广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被评为“优秀学员”,开阔了眼界,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从20xx年到20xx年两年多时间里,老韦养殖的5批山羊顺利出栏,销售收入达到22万多元。初尝创业甜头的老韦,开始谋划着要养殖肉牛,做大产业。

“20xx年,我们以全县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契机,及时把幼牛养殖作为主要扶贫产业,在县领导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和广西山水牛公司合作养山水牛,慢慢地走上了养牛之路。目前,合作社牛存栏280多头。”20xx年3月,老韦获得了扶贫政策3万元的建牛栏补助,随后成立了上林县白圩镇光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吸收10户贫困户以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入股。20xx年,老韦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盛荣及光华两个养殖场,建起了一条生态饲料生产线,年销售成品牛70多头、山羊180多只,利润达到30万元。

“已经有34户贫困户参与了我们的养牛事业,到20xx年底合作社累计分红37.32万元,每年发放给贫困户工资将近10万元。”老韦说,没有党的好政策,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绝不可能有他今天的好日子。立志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特别是残疾人贫困户改善生活,早日脱贫。

直面困难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

残疾贫困户阿强加入到合作社以后,他对养殖业慢慢地有了兴趣,现在他在家里种点果树,在果树底下养鸡,有了固定的收入,然后每年在我们合作社也有固定的分红,他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身为残疾人,老韦深知残疾人创业本身就比健全人困难。他常常对自己说: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扶持贫困户脱贫,帮助残疾人创业。“

20xx年,老韦新建起一个1200平方米牧草加工场,年加工、销售甘蔗尾稍稻草等农业废弃物1300多吨,带动周边群众增收40多万元。新建牛栏900多平方米,牛存栏量296头。预计20xx年,牛出栏量达到450头。20xx年合作社发放入股收益金37万多元,发放贫困户工资26万多元。

三年多来,一共有34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或者务工等方式加入光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每年给他们固定分红以及稳定的工作岗位,截至20xx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20xx年,老韦以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到各乡镇新时代讲习所开展讲习活动,并参加全区残疾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20xx年,老韦参加全国残疾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由于工作成绩显著,上林县委县政府授予老韦“上林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贫穷。我们残疾人和健全人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我们有信心去面对生活,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我相信我们能够和健全人一样拥有幸福的生活。”老韦说。

今年2月,老韦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我从一名贫困户成长为一名致富带头人,成为贫困户的帮扶者,这一路充实又不易。”老韦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让他有了更大的使命和担当,今后他还要扩大生产规模,继续带领村民一起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2024年脱贫事迹材料篇4

_,女,汉族,籍贯_,1992年1月出生,2015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_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现任_县_乡扶贫开发办负责人。

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用热情洒满_这边红土地。她勤奋有加,在平凡职责中倾心为民,点滴善举中实现人生价值,曾被推选过“_州岗位学标兵”和“扶贫典型案例”。自担任扶贫办负责人以来,她认真总结前人工作经验,向老同志学习,查阅2014—2016档案资料,掌握基础数据,为了精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省、市、县关于扶贫的各项知识政策,更多的时间则用于下乡调研,深入各村,对农村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发展愿望、主要致贫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摸底调查,因户因人施策,有条不紊的开展扶贫工作。

一、舍小顾大、先公后私扎根基层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_同志排除万难,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加班加点,始终将工作放在第一位,每天加班加点,秉持“5+2、白+黑”的精神,动态管理工作开展以来,除了下村开展工作,每天深夜办公室都有她填表做资料的身影,为按期完成精准扶贫动态管理工作,原定计划2017年10月份的婚礼只能延后到2018年2月,并笑称“等_乡脱贫出列,我们就结婚吧。”面对终身大事,她无瑕准备婚礼,一切全靠家人和亲友的帮忙,可婚礼遇上了扶贫考核,负责任的她只能在婚礼前一天赶到家,到家已是深夜11点了,她笑笑的说“没事,考核过了我也能安心的结婚了”,常看见朋友圈她对丈夫和父母的深深歉意,总说“等填完扶贫表格,精准扶贫数据,贫困户顺利脱贫,我就回来了”,丈夫也支持的说“你嫁给了精准扶贫,我力挺你,努力工作,青春才无悔”,大家看见都是满满的感动。2017年,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家人的理解下,_同志和大家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省、州扶贫交叉成效考核,实现里往贫困村脱贫出列,全乡137户625人均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脱贫。

二、因公负伤、默默耕耘扶贫岗位

_同志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一直默默奉献,大家常说:“有的人为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献出生命,而我们的小林献出了半边屁股”,因开展精准扶贫动态管理工作专项视察活动,乡政府领导要求到贫困户家中走访,2017年9月21日早晨10:30左右,_同志与牟德智副书记、冯保安、周黄芬、办公室工作人员何金生以及驾驶员谢朝阳前往_、里往走访贫困户,因下雨道路湿滑,在前往徒步行走至里往村委会那苏村小组过程中不慎摔倒,当时右腿膝盖受伤,腰部和臀部感到阵痛,因年轻人意识疏忽,以为没有什么太大问题,过后虽感觉到痛但不是特别严重。因忙于工作,未到医院检查,造成病情加重,经诊断l5椎体后上缘骨质结构断裂,碎骨片向后移位,伴椎间盘向后膨出,相应硬膜囊受压,神经根稍受压,同层椎管继发性变窄引起疼痛,_县医院医生建议到更高一级医院检查,但精准扶贫新一轮动态管理工作正在进行,_同志却说以工作为主,问医生能否延迟做手术,继续忍痛工作在扶贫一线。2017年4月,由于疼痛难忍,她再次到医院复查,医生却告知受伤碎骨片在脊椎内部,手术风险太大,只能放弃手术,等到腿脚行动不便的时候再进行手术。同时医生告知,因受伤影响,近两年不能生育,此次受伤让她终身落下了病根,但噩耗消息并未减少她工作的激情,从未抱怨,当大家劝他注意身体的时候,她态度积极向上的说:“等到实在动不得了再说吧”,依然笑着继续工作。

三、为民谋福、支身示范发展产业

要使_乡贫困户早日摆脱贫困,获得长久的收入来源,发展产业才是硬道理。在积极推行甘蔗、芒果、食用菌产业外,_同志带领大家谋思路、想办法、出点子,通过深入调研,走访观察,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寻找有用信息,周末亲自前往那坡县龙合乡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了解种植技术,经过深思熟虑,结合_乡资源和气候条件,她提出发展“短平快”产业—百香果,百香果生长周期4个月,产量高,投入低,当年投入就有收益,农户容易接受。

为了消除群众疑虑,担心群众难以接受新产业,_同志决定自己贷款投入资金,种植百香果示范点,自己联系销售点,让群众真正看到效果再进行推行。她的想法得到了乡党委领导的支持,她立即联系_村委会黄开文支书开展此项工作,为了了解百香果生长习性,精选了红土、沙土、黑土等4种土壤进行示范种植,选种土地都是群众无劳力闲置多年的,真正做到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种植工人全是闲置在家无收入的贫困户,从选苗、选地、种植等每一个环节她都亲自去了解,亲身示范。截止目前,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她和黄支书一起通过贷款投入10万元完成40亩的百香果种植示范点,带动_、里往、者兰村委会10余户群众自发种植约200亩,成活率达到99%,现已挂果,预计10月底产生收益。现统计种植意愿,明年_乡将扩种面积达到1000亩左右,脱贫有了产业,种植户感谢她,她笑了。

四、敢于担当、热忱耐心服务群众

_同志活泼开朗,做群众工作总有她自己的一套方法,去年参加县级交叉考核走村入户与群众沟通时,她乐呵呵的笑容和一道一道的理论政策总是让群众心服口服,_镇_村委会支书随口就赞扬她是“最会做群众工作的人”。由于攀比心理,扶贫过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上访群众,有时一天就是好几起上访事件,但她不厌其烦,端茶倒水搬凳子的安抚好群众再问其因何事上访,从未对群众发火,对于群众的疑惑,她先讲政策、讲道理,然后努力解决群众实际需求,当别人问她为什么那么耐心,她说:“对待群众就要下绣花功夫,解决了他的疑惑和困难,群众开心,我们也开心,况且群众满意度也上来了”自2017年9月以来,她共接待上访群众100余名,解决群众实际需求30余件,答复群众意见40余条。

工作之余她心系的是挂钩的贫困户,她说:“每一个贫困户家里都积攒了许多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故事,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像了解家人一样的敞开心扉与他们交谈,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是自己人,及时工作再多再累,我们也应该多去看看,送去哪怕是一句问候也能让他们心暖,感觉有人在关心他们,重拾生活信心”。_对自己挂钩的贫困户情况了如指掌,就像自家人一样,针对户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因学致贫户协助申请助学资金,因病致贫户帮助发布就医需求,缺技术户协助其参加技能培训,在她的帮扶下,所挂钩的帮扶目前已达到脱贫条件,逢年过节送去了节日慰问品,她与贫困户子女打成了一片,经常通过微信、qq等联系方式教他们做题,如何应对考试技巧等,她的真诚感动了贫困户,经常收到他们的祝福与问候,让她心里觉得好温暖。

_同志工作认真、作风扎实,廉洁奉公,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她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树立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她戒骄戒躁、无怨无悔,一直默默投身在扶贫事业上。

2024年脱贫事迹材料篇5

_是_街道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党员,身为工勤身份的他,与_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不分昼夜开展扶贫工作。2014年以来,三年的时间里,他用行动证明践行着党员承诺,为老百姓办了一件件好事、实事。

_街道办事处位于_县城中心区域,但办事处南部的_社区却是国家三类贫困村。2014年,_社区有贫困人口212户709人,特别是较偏远的潘家寨、简家塘等村民组更是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_来到这里之后,立即投入工作,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走访群众1400余人,为后期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扶贫真正目的是脱贫,_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后,就开始着手解决_社区、新庄社区等偏远村民组道路不通问题。实施“一事一议”项目中,他主动承担实施重任,3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社区居民完成“一事一议”道路硬化42.3公里,让3000余名群众出门不再“满身泥”。

2016年,_又组织实施了亮化工程,为潘家寨组、新寨组、大寨组群众安装路灯150盏,让8000余名群众夜间出门不再“两眼黑”。并在中心社区修建体育活动场所1个。

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3年多的扶贫路,1000余日无假期,_用他辛勤的汗水,让社区村庄一点点变了样。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_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年度考核中连续获优秀等次;2016年,他还被推选为_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2016年9月,当选_街道办事处中心社区党总支书记。

荣誉面前,_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说,脱贫攻坚的路上,要做的事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