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石头教案模板6篇

时间:2024-05-15 作者:Kris

教案的编写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素材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优秀的教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拓展和延伸,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拾石头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拾石头教案模板6篇

拾石头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石头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喜欢参加美术活动,体验作品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

2、操作材料:棉签、橡皮泥、毛线、双面胶、瓶盖、皱纸等。

3、照相机、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两位动物朋友,听说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呢?

1、幼儿观察石头作品。

2、教师引导提问:你看到的礼物是什么?你发现这些作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

3、你看到的石头变成了什么?

二、启发引导,教师示范操作。

1、逐一出示石头,引导幼儿根据石头本身的形状、纹理特点来发挥想象。(结合回答,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讲解)

2、请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像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像什么?

3、教师介绍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然后进行操作,完成作品。

三、幼儿尝试操作。

1、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

2、引导幼儿结合石头的外型,发挥想象,进行操作。

3、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展示作品。

1、在多媒体上展示、评价作品。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作品:我把石头变成了什么?

拾石头教案篇2

一、预设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⑵ 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⑵ 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有重点地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

4、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再读课文,合作研读

1、再读课文,划出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句子。

由记录员做好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全班交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让学生说说原因,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鼓励学生畅所欲??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四、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奇怪的大石头 ← 李四光

↓ 勤于思考

产生疑问 → 善于动脑

↓ 执着追求

寻找答案,再生疑问 ↓

地质学家

多年研究,实地考察 震惊世界

拾石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等18个词语。

2、通过人物对话的理解感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从对话中感受李四光的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名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孩子们,在第二组课文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宁,认识了高尔基,星期五,张老师又请你去收集了名人的故事。通过收集,你又认识了哪位名人?你对他哪个故事印象最深?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去认识一位名人,他就在我们的课文中。

1、出示课题:奇怪的大石头

谁来读课题。

2、交流对李四光的了解。

昨天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李四光。通过预习,你对李四光有哪些了解?(主要两块内容)

内容1、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这是课文的第一句话,你很会寻找。你知道地质学家是干什么的?

学生思考交流。

师总结:专门研究地球构造,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成绩卓越,才可以称为地质学家。

读句子。

内容2、李四光为我国的石油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

这又是从哪里获得的?(资料袋)

3、你还从哪些地方了解到了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图书馆、网络、家长等)

三、初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思考这个问题。

(给足学生读课文的时间以及思考问题的时间)

1、交流反馈词语。

著名捉迷藏悄悄躲闪卧进推动旅行研究(学生已经认识,要求会写的词语)

大坑考察秦岭遗迹震惊流域(第一次接触,既要读准,又要会写)

陨yǔn石突兀wù(带读词)

自己读,小老师领读

2、写字教学

老师以前的学生这几个生字特别容易写错,你看看难点在哪里?

捉迷藏卧进旅行考察遗迹

师生分析,教师范写

挑两个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在书上写一写。

3、交流思考的问题。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老师给你一点提示,能完成这个填空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清楚了,可以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写了李四光小时候对()产生了(),长大后通过(),终于明白了()。

指名说,然后自己说。

四、细读课文。

1、研读第二自然段。

这块奇怪的大石头究竟奇怪在什么地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可以圈圈划划。

重点研读1: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奇怪?

你是怎样理解孤零零的?

在我们校园里的草地上也孤零零地立着石头,你有没有觉得奇怪?(没有。因为校园里的石头都是汽车运过来,吊车卸下来。而那个年代没有汽车、没有吊车,才会觉得特别奇怪。)

重点研读2: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不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你理解“严严实实”吗?(一点都看不见,完全遮住了……)

从“严严实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大)

2、研读3——8自然段。

这块石头真是奇怪,这么大,把李四光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就是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疑问,读2—8自然段,李四光提出了哪些问题?划出来。

交流。

重点研读1:李四光()地问老师:“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会怎样问老师呢?(好奇、疑惑……)

从中你觉得李四光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关于发现……)

老师想了想,告诉他:“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李四光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老师说:“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你听说过陨石吗?

出示陨石图片。(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未燃尽的部分。)

重点研读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孩子们,如果你是李四光,听了老师的回答会怎么想?

读李四光的问题。

从中你又感受到李四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人?(爱刨根问底,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不达目的不罢休……)

五、课堂延续

李四光把老师问倒了,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李四光带着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最后终于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至于这个研究成果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拾石头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石头的外部特征。

2.简单了解常见的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3.愿意用石头拼出简单的图案或根据石头外形给石头涂色。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每人收集1块石头,带到幼儿园。

2.《会变化的石头》《我是石头》教学挂图及教师教学资源、水彩笔。

3.幼儿学习资源⑤第14~17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石头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玩自己带来的石头,说一说自己带来的石头是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2)请小朋友互相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大家带来的石头是一样的吗?它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教师启发幼儿比教石头的大小、颜色、光不光滑,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石头的外部特征。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常见的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师提问:小朋友在哪里见过石头?你们知道石头有什么作用吗?

(1)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

(2)出示《我是石头》教学挂图或播放教师教学资源,引导幼儿简单了解常见石头的`作用,如盖房子、铺路、造大桥,做石桥、石凳子、石栏杆、石头像等。

3.指导幼儿根据石头的外形给石头涂色或用石头拼出简单的图案。

鼓励幼儿给自己的石头涂色,或和小伙伴一起用石头拼出简单的图案。

活动延伸:

请幼儿阅读、欣赏幼儿学习资源⑤第14~17页。

活动反思:

石头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是一种十分容易获取的教育资源,在这个活动里我以“石头”为学习材料。以“玩石头”为脉络设计了活动过程。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听石头的声音,看石头,摸石头,敲石头,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认识,了解石头,激发幼儿对石头的兴趣。在活动组织中,我以游戏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凸显了小班孩子活动的游戏性,让孩子的知识在游戏中得到积累和提升。整个活动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敲,一起玩,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我感到孩子们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幼儿的参与度、参与热情高涨。

拾石头教案篇5

设计理念:

石头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山上、河边、田野、小路等都可以看见它们的影子,这些不起眼的石头都是孩子们的最爱,而且石头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对于鱼的外型特征幼儿已相当的了解和熟悉。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本次活动选择了从俯视的角度去引导幼儿观察鱼的不同形态,并尝试利用石头的特性,及辅助材料,来表现出俯视角度下的鱼的不同动态。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从俯视的角度观察鱼的不同形态。

2、尝试用石头、棉签、橡皮泥等材料表现出俯视的鱼。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难点:

能大胆运用辅助材料表现俯视下不同形态的鱼。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块石头,一盒沙,棉签棒、各色颜料,橡皮泥若干。

教师:范例若干;展示作品的鱼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鱼的图片,看看这些鱼是从哪个角度看过去的?

2、幼儿观察讨论。

3、这些鱼从上往下看,你看到了鱼的什么?

4、小结:从上往下看,我们看到了鱼的头、背、鱼尾、鱼鳍。

二、讲解示范:

1、出示石头:今天金老师还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用这块石头来变一变,变成什么呢?(自由猜测)

2、教师示范一:把石头放入沙中。(我们把这块石头当成鱼,把这些沙当成一盆水,让石头鱼游到水里去)

3、你会看到了鱼的什么?(幼儿说)

4、幼儿操作:

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你的桌上也有石头,请你选择一块石头,让石头鱼游到水里去,并说一说从上往下看,你看到了鱼身上的哪个部位?(可以互相交流)

个别幼儿交流。(利用实物投影仪)

5、教师示范二:怎么样让它更像呢?再来变一变(教师介绍材料、示范添加一条鱼)。

6、欣赏范例:还可以怎么变呢?

三、幼儿创作:

1、拓展幼儿思维:你会怎么变?想一想。(幼儿交流)

2、鼓励幼儿能大胆运用辅助材料,表现出俯视下看到的不同角度的鱼。

四、作品展示:

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统一放到教师准备的“鱼池”中,一起看看、说说你喜欢的

活动反思:

通过图片的欣赏,幼儿对俯视角度下鱼不同形态的积累。

教师引导示范、幼儿操作、教师再次示范,使幼儿在听听、说说、动动、想想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创作的乐趣。

引导幼儿观察辅助材料,为下一步创作做好铺垫。

幼儿个体创作后的作品集中展示,以“鱼池”为载体,进行整体作品的欣赏,不断培养幼儿多角度的审美能力。

拾石头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感知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的用途。

2、引导幼儿用感官观察和探索事物,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对弹性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内装橡皮筋、海绵、松紧带、弹簧、尼龙袜等。

活动过程:

1、感知弹性

(1)幼儿动手操作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动脑玩出各种玩法、启发帮助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2)幼儿交流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好,都动脑筋了,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习词语:弹性)这些东西都有弹性,(出示松紧带)你们看,松紧带一拉就会变得比原来长,手一松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因为它有弹性。还有尼龙?|,弹簧都有弹性。

2、扩展生活经验进行讲述——“找找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3、了解用途(1)我们找了那么多有弹性的物品,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弹性的物品到底有哪些作用。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出示弹簧)这是弹簧,它是用铁丝做的,一圈圈的,弹簧的用处可大了,做成沙发,坐在上面可舒服了,装在圆珠笔里(出示圆珠笔)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出示拉力器)用弹簧做成拉力器,锻炼身体可好了。

(出示电话)电话上装上弹簧使用时也很方便。

小朋友衣服上的松紧带也有弹性,这样穿脱衣服可方便了。

活动延伸:

1、请幼儿课后去玩海棉垫,进一步感知弹性物品的作用。

2、在区角活动中安排活动感知弹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