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案5篇

时间:2024-04-27 作者:Monody

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准备教学的辅助工具和教学媒体,提升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优秀的教案,我们可以设计有趣的项目和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地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地理教案5篇

中国地理教案篇1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根据刚才所读出的数据,我国跨过了哪几个时区(东五区至东九区)?包括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

3、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5、这样的海陆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

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约5000千米)

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约5500千米)

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中国地理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我过的人口数量、分布,学会分析我过的人口增长趋势

2、知道我国的民族数量与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3、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

?学习重难点】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人口政策,我国民族分布 及各民族风情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我国人口数量

读图1-7、1-8分析我国人口数量

1、全国人口数量: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 亿,占世界 ,居世界第 位

2、各省人口数量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我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份有 个,分别是 ,除 外均居于东部地区,山东省人口居全国第 位

二、我国人口增长

读课本p11,完成活动,分析我过人口增 长趋势及原因

1、人口增长状况

根据我国人口增长图回答:1949年前增长 ,1949年人口数为 亿,以后人口迅速 ,到2000年达 亿,51年增加 亿,人口呈 上升趋势,虽然实施计划生育,由于人口基数 ,增长速度仍然

2、人口增长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人口死亡率 ,人口出生 率 ,人口迅速

三、我国人口分布

读图1-9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

1、地区人口分布

①黑河——腾冲线:我国人口分布以此线为界,以东人口 ,以西人口

②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东部地区人口 ,西部地区人口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 ,平原、 盆地人口 ,山地、高原人口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 ,汉族地区人口 ,大部分少数 民族地区人口

2、城乡人口分布

①特点:农村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

②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城镇人口将不 断

四、我国人口政策

读课本p14,结合七年级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现状:目前,我国人口比重 ,青少年比重 ,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

2、我国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必须与 、 相协调,与 相适应,实行

,控制 ,提高 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五、我国民族概况

读课本p15,完成相关内容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 个民族, 族人口最多, 占 , 个少数民族,占 ,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

2、各民族具有 地 位

六、我国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 、 ,相互交错分布

2、分布状况: 分布最广,主要集中 在 和 ,少数民族则分布在 、 、 地区

3、我国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

七 、我国民族风情

1、民族乐器

长鼓 两面鼓 马头琴 和欢萧

冬不拉 神鼓 鹰笛 芦笙

2、民族节日

那达慕大会 泼水节 火把节

三月三歌会 晒佛节、雪顿节、忘果节

3、体育活动

手鼓舞 孔雀舞 跳板

摔跤、赛马、射箭

?巩固练习】

1、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是

a 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b 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 少

c 我国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 d 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 增长的正确叙述是

a 人口增长速度回升快 b 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增长数量减少

c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 d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3、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a 东南少、西北多 b 西南少、东北多 c 东南多、西北少 d 西南多、东北少

4、下列关于我国“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 以西多高原、山地,以东多平原 b 以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东经济发展速度快

c 以西人口密集,以东人口稀少 d 以西交通不便,以东交通便利

5、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

a 西北、东南、东北 b 西北、西南、东南 c 西北、西南、东北 d 西南、华北、东北

6、台湾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

a 土家族 b 瑶族 c 布依族 d 高山族

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分别是

a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b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 区

c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d 壮族、云南省

8、当你走进他们的村庄,好客的主人双手献上洁白的哈达,这里的民族是

a 傣族 b 壮族 c 高山族 d 藏族

9、有关我国的民族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b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云南省

中国地理教案篇3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 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 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 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

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 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 节课的学习。 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 流水作用下,产生的 断裂、滑落、堆积。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

1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

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

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 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

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

(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资料:不科学地开挖山坡,劈山造田,毁林开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则是诱发滑坡的人为因素。据世界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施工等所引发的。

近十几年来,三种自然灾害 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你认为和哪些人类活动有关? 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下个定义。

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

[来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

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 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理教案篇4

导入:[提问]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提示)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叫地形。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下面,就让我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欣赏我国美丽的风光。(展示图片)

好了,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不单地大物博,原来自然风景也是如此秀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要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两大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2)山脉纵横交错。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同学习我国地形的第三大特征:地形复杂多样。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p23,好了,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观察图2-9 中国地形,从图上找出我国有哪几种地形类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很快就找出来了。在前面我们讲到的山脉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山地),对。这时我国五种基本地形具备齐全,那是哪一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呢?

哪位同学知道?(如果没学生知道)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地图册p13“我国各类地形面积百分比”图,一起来说,(生:山地)占比例最少是(生:丘陵)。以后上地理多用用地图册,你会发现更多秘密。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步,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第二点)。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p11,观察“中国地形”图。

(投影中国地形图)请同学们用彩色笔在p11的地形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然后找出每一级阶梯上有哪些地形区?(要求学生一一记住以下地形区的具体位置)

第一级阶梯上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上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级阶梯上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用1分钟时间把各地形区的位置默记在头脑里。(多媒体展示flash),我们来检查一下,都记住了吗。

各组表现都不错,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步,学习各地形区的特点。

利用地形图与课本阅读材料相结合,一一理解和掌握各地形区的特点。

中国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课时安排?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二、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xx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

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xx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东?

西?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概念

三级阶梯的概况

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地形齐全

山区面积广大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