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说课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25-10-15 作者:Fallinlove

我们在制定教案时,需关注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推进,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峡说课教案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峡说课教案精选6篇

三峡说课教案篇1

一、设计说明

?巴东三峡》叙述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首先理清作者的游踪,接着品味文中对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然后在“小导游”的活动中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再组合,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把握景物特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语言训练。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形图”“今日三峡风貌”等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三峡地形图”课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三峡: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三峡以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随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赏“巴东三峡”的奇美景色。(附作者简介)

(三)通读感知,理清脉络

1.速读课文,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学生在展示台上指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3.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选择三峡的其中一段,准备解说词。

(四)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疏通语??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讨论解决。

(五)研读讨论,精读品味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自由读七、八两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3.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段,重点在方法指导。

(六)积累知识,突破难点

1.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游客的心理变化。

2.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讨论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展示“今日三峡风貌”课件,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2.比较阅读: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3.课外活动:游览本地一处景点,简要介绍其特点。

三峡说课教案篇2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测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优秀教案】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和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 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⑶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 略无阙处(毫无)

⑵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⑶ 夏水襄陵(漫上)

⑷ 不见曦月(阳光)

⑸ 或王命急宣(有时)

⑹ 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⑺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⑻ 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⑽ 飞漱其间(冲刷)

⑾ 良多趣味(很)

⑿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⒀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⒁ 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春冬──清幽

秋──凄凉

2、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身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⑴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示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时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⑵ 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身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示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豪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翻译课文。

⑵ 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⑶ 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说课教案篇3

一、教学地位与教学意图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巩固文学常识要点和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等基础知识。

2、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和写法,培养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3、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感受古文化的灿烂与文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层次和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难点:

以欣赏的视角来品析三峡写作特色

六、教学关键:

把握三峡四季水的特点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策略:

以自主复习与合作交流方式巩固课文内容和写法。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教学目标

播放灯片,学生浏览三峡风光,感受风景秀美画面。

(二)复习目标,灯片显示知识目标:

1、巩固文学常识要点和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等基础知识。

2、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和写法,培养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3、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感受古文化的灿烂与文明;培养审美情趣。

(三)复习过程:

1、背诵课文,强化文句。

过渡语: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

1、文句流畅

(1)看图片,诵文句。

(2)轮流背诵展示成果:

以一对一方式进行背诵,

2、记忆文学常识,完成填空题。

过渡语:

(引用名人评价郦道元来过渡。)

(1)灯片出示考题。

(2)指2名口头叙述文学常识知识点;

(3)指名到黑板上板书出知识点,评价。

3、巩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过渡语:文言词语在学习文言文中地位作用来过渡

(1)学生轮流汇报自己记住的词语和意思。

(2)指3名板书出各四个词语和意思,评价。

4、理清结构、内容,赏析写法。 过渡语:由写作的价值来过渡

(1)指名板书课文结构和内容。

(2)指名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层次和概括内容。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可随机提示遗漏之处。

(3)赏析写作特色:

过渡语:

从美学角度谈点看法过渡

出示灯片,揭示问题:

文章中那一笔或哪一段写的好?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说出,灯片可出示提示关键点。

如:

①赏析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绘景,条理清晰的写法。

明确:

先总写地貌,突出山势雄奇景象。在分别描写三峡四季的水来体现三峡的特点: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秋季林寒涧肃的景象。

评价语言:全文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②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明确:

从全文看:山(静态)——水(动态)手法:(驰——张) 评价语言: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从局部看:

素湍回清(动态) ——绿潭倒影(静态) 评价语言:动静相间,其妙无穷。 景物衬托、大笔点染、

③用词精练、准确、富有表现力:

大笔点染:

如:春冬时节之水。“素”字、“绿”字等 评价语言:动静相间,色彩各异。用笔简练,栩栩如生。

④景物衬托手笔:

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他景物衬托。如第三段:用柏、草、泉、瀑布等景物,并抓住景物的各自特征,来衬托出春冬时节三峡之水的清幽秀丽景色。

评价语言:

笔力酣畅,自然贴切,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写山高,还借助于“天”和“日”来衬托山的高。山高,水就落差大,加之山连狭窄,水不能外泄,水量就大。为下文写水势做了铺垫。

⑤用字凝练。如“清荣峻茂”,状写水木山草景物的不同特色。

评价语言:遣词造句炉火纯青,精炼至极。

5、拓展山水诗句(含写三峡诗句)

(1)指名完成口头背诵

(2)到黑板默写名句、评价 正确性。

(3)齐诵灯片的诗句。(添加——)

6、语言运用训练,拟写对联

(1)学生对出下联

(2)自己拟写,边写边展示。

(四)当堂就练,检测复习效果。出示灯片:登山绝顶我为峰

下发测试题,学生答题。展示评分,汇报得分情况,当场发贺卡。

(五)导游词:欢迎你到三峡来。

(六)总结复习内容

先让学生说说复习步骤和内容。再出示灯片,齐读。

(七)布置作业: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并回答问题

三峡说课教案篇4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__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说课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2、 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 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七年级我们学了郦道元的《三峡》,已初步了解了三峡的壮美。今天,请让我们随作家刘大杰一起走进《巴东三峡》,去领略那雄奇与秀丽,感受那惊险与激动。

二、整体感知。

1、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领略山水之美。

2、学生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3、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三、作业 :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二、三题。

三峡说课教案篇6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出示《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⑴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⑵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⑵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⑷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水经注阳城淀》,并想像文中的画面。

阳城??

博水又东南经谷梁亭南,又东经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篓婉口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矣!世谓之为阳城泻也。

提示:①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②潴:zhū,积聚。③娈:luán,美好。④折芰:采菱。

阳城淀在今河北省望都县的东面,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但通过本文的描述,我们还可以想见1500年前这里的地貌和风情。这原是博水(即今唐河)流经此处时汇聚“潴涨”而成的一片水泊,长着丰茂的水草,也盛产鲜嫩的菱藕。本文选取的是初秋季节,人事活动是“采菱”,采菱者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一边不知疲倦地采摘着,一边信口歌唱着自编的小曲,赞美春天,赞美劳动,赞美宁静的幸福生活。于是构成了一幅清新妩媚的北国江南画图,令过往行人“有慰于羁望”,简直就是一个诗的意境。

八、板书设计

三峡郦道元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课后反思】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