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撰写教案时,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人在准备教案时,发现与学生的沟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哈哈笑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哈哈笑教案篇1
活动一:唱歌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欢快地歌唱这首新疆民歌。
2、学习f调2/4拍曲子,能唱十六分音符。
3、培养幼儿乐观愉悦的情绪。
4、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以及对歌词的理解。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风琴。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孩子们,你们去过新疆吗?可能有的爸爸妈妈就在那里打工,那里有许多许多的棉花和牛羊,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孩子们也很快乐、活泼、友好,他们还能歌善舞。今天老师就教你们一首新疆儿歌《娃哈哈》,一首比较快速活泼的歌曲。
(二)主体部分:
1、教师范唱歌曲两遍,幼儿听音乐,闭眼用心情去感受其中的欢快情绪。
2、熟记歌词:教师教幼儿念歌词三遍,达到比较熟悉歌词。
3、音乐教唱:
①、清唱教唱歌曲两遍;②、教师用风琴教唱两遍;③、幼儿合风琴歌唱两遍。
(三)结束部分:全体幼儿手拉手儿,在音乐伴奏下歌唱着离开教室,入厕。
活动延伸:
回家后锻炼扭脖子,为下一个活动做准备。
活动二:舞蹈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新疆舞的基本动作;
2、培养幼儿手脚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对民族舞的认识及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娃哈哈》mp3.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娃哈哈》,幼儿列队入操场。
(二)动作分解教学:
①、挽花教学;②、托帽转圈;③、扭脖子;④、移步摆手;⑤、提裙位手脚动作。教学时注意正确手形的规范,纠正幼儿的错误手形和动作。
(三)清唱音乐,做舞蹈动作,熟记歌词与舞蹈动作的配对。大概做三遍,教学时视情况而定。
(四)合mp3音乐舞蹈。
中间间奏可做移步摆手、托帽转圈两个动作。
活动延伸:
将学到的新疆舞回家跳给家长观赏。
活动反思:
1、对于提问,要事先精心的设计、有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得到真切感受后再作回答,这样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不至于迎合教师的感受。此外,还应通过教师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2、在学生学跳新疆舞这一环节时,要更大胆、放心地让他们自己实践,相信他们的能力,比如:先让他们说说自己看到的新疆舞或跳跳会的.新疆舞,然后再来学习几个舞蹈动作,自己编排一个新疆舞。这样既可以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状况,也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随着音乐跳一跳,把欢快活泼的情绪表现出来,把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向深入。
3、我在歌曲的艺术处理方面有所忽略了,学生是能用准确的节奏、活泼愉快的心情演唱,但缺少了一点点感情。
课虽已结束,但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理论上有一个更高的飞跃,来指导我的教学。
幼儿哈哈笑教案篇2
一、活动名称
1、用说唱的形式演唱双声部歌曲《哈哈镜》。
2、通过玩照镜子游戏掌握双声部的演唱。
3、在演唱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尽量使两个声部保持和谐一致。
二、活动准备
四幅图:高矮胖瘦。
三、活动过程
1、集体玩游戏“照哈哈镜”。
小朋友,你们看,这儿有一个小朋友在照一面非常有趣的镜子,你们知道是什么镜子吗?(哈哈镜)
他照了哈哈镜以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高矮胖瘦)这个哈哈镜是不是很有趣?那我们怎么样念让别人一听这个哈哈镜特别有趣?
2、学唱歌曲《哈哈镜》。
(1)介绍歌曲的第一声部。
提问:“歌曲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跟琴学唱第一声部。
(2)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
老师第一遍范唱“这次我和你们一起唱。”
提问:“我在什么地方和你们一起唱的,唱了些什么?”
教师第二遍范唱。
提问:“和我们玩游戏时说的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集体模仿、练习第二声部。
(3)双声部合唱。
师生合作,单独练习说唱部分。
老师与幼儿分成两声部完整地练习说唱这首歌。
全体幼儿分成两声部,进行两声部合唱。
四、活动反思:
?哈哈镜》是一首说唱歌曲,唱与说分两个声部,但要同时进行。演唱与说词同时进行时,很容易受同伴的干扰。所以我在按排位子的时候,一开始想四竖排,但由于人数多,所以分了六竖排,三排为一队,这样一方面便于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游戏,另一方面,减少幼儿分声部练习时的互相干扰。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幼儿观察四张照了哈哈镜以后变成高矮胖瘦的小孩,小朋友一下有兴致了,把歌曲里说的部分一会就掌握了,后来以一半小朋友做哈哈镜,另一半做照哈哈镜的小朋友,自然引出唱的部分。第一次接触双声部,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模仿练习、师生分声部练习、幼儿间分声部练习演唱,这样层层深入,让幼儿容易接受。但由于第一次学习,幼儿还不能做到和谐一致地演唱,有几个调皮幼儿还是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习惯。
幼儿哈哈笑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欢乐的演唱歌曲《娃哈哈》。
2、学习f调2/4拍曲子,能唱十六分音符。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新疆舞视频、音乐《娃哈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优美的舞蹈视频,我们一起看一看。(播放视频)
1、她们的服饰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那这会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新疆)你们去过新疆吗?新疆是什么样子的?那边有什么特产么?
2、教师小结:新疆是我们中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那里有许多许多的棉花和牛羊,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孩子们也很快乐、活泼、友好。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新疆歌曲,名字叫《娃哈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幼儿倾听。
2、你听到了什么?
3、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
4、新疆的小朋友说要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愿意么?不过有一个要求,你要学会唱这首歌。
5、幼儿跟唱歌曲2~3遍。
3、这首歌是新疆小朋友们爱唱的歌曲,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这首歌?(活泼欢快、热烈)幼儿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在幼儿唱完之后给予肯定并指出其不足。
4、用不同形式练习演唱歌曲。
三、表演歌曲
1、新疆人个个能歌善舞,你们能模仿他们也边唱歌边跳舞吗?
2、教师教幼儿简单新疆舞动作,幼儿跟随音乐边唱边跳新疆舞。
3、请个别幼儿上台来边唱边跳,其他小朋友当观众。
四、结束:
全体幼儿手拉手儿,在音乐伴奏下歌唱着离开教室。
价值分析与调整反思:
价值分析:通过歌曲的再现,勾起幼儿的回忆,让幼儿能在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活动。
观察与调整:
幼儿们对旋律还是很熟悉的,但两段不一样的歌词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在回顾了两遍之后,大多能正确唱出歌词了。
价值分析:教师来示范舞蹈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看到动作,也能调动幼儿的兴趣。
观察与调整:
我边放磁带边示范动作,几个幼儿已经开始忍不住边看边做起动作了,歌曲的节奏感很强,所以看我示范一遍之后,幼儿就能跟着老师边唱边做舞蹈动作了。
价值分析:幼儿学习舞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与同伴的切磋来学习舞蹈。
观察与调整:
我请幼儿们围成圈,练习踏点布,主要是两脚微微交叉,前面的脚完全着地,后面的脚用脚尖点。几个妹妹宝宝做的有模有样的,弟弟宝宝美感稍有欠缺。
价值分析:幼儿完整表演舞蹈可以让老师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更进。
观察与调整:
今天学下来,单单做手上的动作没有问题,配上脚的踏点步,就会有点手忙脚乱了,个别幼儿的踏点步不标准,还需要纠正。
幼儿哈哈笑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能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擀面皮、包饺子、煮饺子等过程中“饺子”的不同造型。
2、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在音乐活动中的乐趣。
重点: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擀面皮、包饺子、煮饺子
难点:
在韵律活动中合拍的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表演动作。
活动准备:
已有知识经验,图片,《喜洋洋》音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谈话,引出课题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哇!是一盘香喷喷、热腾腾的饺子呀!”
你们吃过饺子吗?那有誰知道做饺子的过程是怎样的?
(擀饺子皮、包馅儿、煮饺子)。
二、播放音乐,让幼儿完整欣赏《喜洋洋》曲子。
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讲的就是做饺子的事情。
1,听听有几段,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曲子是aba的形式,第三段和哪段是一样的?
三、分别学习三段曲子的动作及创编。
1,把自己变成一个小面团,把自己身体部位和饺子一样杆的薄薄的。
先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幼儿集体学习。
2,饺子皮变薄了后,张开饺子要包馅儿。
(张开饺子皮,包起来)
先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幼儿集体学习。
多表扬,有创意的,和别人动作不一样的小朋友。
3,饺子包好了还要。(煮)
饺子在锅里煮的时候好像在干什么呢?
先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游泳的饺子,幼儿集体学习。
先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跳舞的饺子,幼儿集体学习。
如果老师倒一碗冷水进去,会怎么样?
四、播放歌曲完整表演创编的舞蹈进行游戏。
请幼儿牵手,围成一个小锅子。
不能黏在一起,饺子会破掉、(声明纪律)
破了的饺子,老师会把它捞起来放回碗里。
五、活动延伸
回到教室和其它好朋友一起分享,如何做饺子。
幼儿哈哈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掌握的节奏型拍奏。
2.能够在三色鼓上进行低音、中音的拍奏转换。
3.培养幼儿对非洲鼓及音乐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及拍奏方法。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用身体声势律动尝试拍奏(ta)的节奏。(教师示范)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用身体声势律动尝试拍奏(titi)的节奏。(教师示范)
3.根据节奏谱,引导幼儿用身体声势律动尝试拍奏的节奏型拍奏。(教师示范)
二、尝试拍奏三色鼓。
1.了解三色鼓的中音区和低音区,并尝试拍奏中音区和低音区。去分两种音色的不同。
2.对照节奏谱音符颜色的不同进行三色鼓重低音的转换练习(红红黄红红黄)也就是(低低高低低高)的转换。
三、演奏乐曲《娃哈哈》
1.出示演奏图谱,引导幼儿识谱。
“有一群新疆小姑娘在跳舞,小老鼠想要拍着三色鼓为她们伴奏,小老鼠拍的是的节奏型,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小老鼠,为新疆小姑娘伴奏吧!”。
2.邀请幼儿拍奏乐曲《娃哈哈》
幼儿哈哈笑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逐页细致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猫的机智勇敢。
2、初步了解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特点,知道狮子上当的原因。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与指导:
1、老师请幼儿猜一猜:一只小猫碰到了一头狮子会发生什么事呢?等小朋友猜小猫被吃了以后,老师告诉朋友:狮子是想吃小猫,可是,小猫很会动脑筋,他把狮子吓跑了。小朋友想听这个故事吗?
2、老师讲故事。
3、提问:小猫是怎么把狮子吓跑的?提倡幼儿向小猫学习,多动脑筋。
4、简单介绍哈哈镜和日常用的镜子的不同。
5、让他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附:
狮子照哈哈镜
有件事情真好笑,小猫和狮子比大小。
有一天,狮子抓住小猫,张开大嘴巴,想把他一口吞下去。
小猫“喵呜喵呜”叫:“你为什么吃我呀?”
狮子听了哈哈大笑:“那还用问,因为我大,你小。”
小猫说:“什么,什么,你大,我小?你一定是眼睛花了,明明是我大,你小。”
狮子听小猫这么一说,糊涂起来了。
小猫说:“你呀,眼睛只看见自己的爪子,你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
“对呀!”狮子想了一想说:“我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
小猫说:“我家有一面镜子,你照一照,就知道自己有多大了。”
狮子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他想,照镜子一定很有趣,就跟着小猫走,走呀走,一直走到小猫家门口。
小猫家的镜子可奇怪,正面可以照,反面也可以照,正面鼓起来,反面凹进去,电钮一按就转一转。
“狮子,狮子,快去瞧一瞧,瞧瞧你自己,是大还是小?”
狮子走进屋子,在镜子前面一站,正好鼓起来的一面朝着他。他往镜子里一瞧,看见自己又矮又小,像只小老鼠。
小猫说;“你看明白了吧,你的个儿有多大?现在你站到旁边去,让我来照镜子。”
小猫偷偷地把电钮一按,镜子转了一转,凹进去的一面朝着他。嗬,不得了,这镜子里的小猫比狮子还大呢。
“狮子,狮子,你快瞧一瞧,我比你大呀,还是比你小?”
狮子站在旁边偷偷地瞧了一眼,看见镜子里的小猫这么大,这么高,嘴巴一张一张,真吓人。狮子以为小猫要来吃他了,转过身子就跑,一直跑到树林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你们看见过小猫家的镜子吗?这种镜子叫做哈哈镜。你们在凹进去的一面照一照,就会变成个巨人,可是在鼓起来的一面照一照,恐怕要变成一只跳蚤了。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
2、故事cd。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们认识小猫和狮子吗?你觉得是小猫大还是狮子大?
二、集体阅读《小朋友的书》,理解故事内容。
1、明确看图的顺序。
2、逐页观察图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猫和狮子在干什么?
师:小猫和狮子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在争论什么?
师:镜子里的狮子是怎么样的?镜子里的猫是怎么样的?它们照的镜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知道镜子的奥秘吗?
三、幼儿边看书边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猫?
活动反思:
在这次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让孩子在调羹上找自己,激发了孩子对于多种镜子成像现象的兴趣,并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镜子,加深幼儿对这个有趣的故事的理解。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能够找到实物哈哈镜,让孩子们照一照,这样的话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加好,孩子们的投入度一定会更高。
幼儿哈哈笑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大胆尝试,能初步跳整个舞蹈,节奏正确。
2、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
1、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习过娃哈哈了,先跟着音乐演唱一次。
2、我们唱的时候要用好听自然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3、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舞蹈,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教师示范舞蹈
1、刚才老师跳了娃哈哈的.舞蹈,你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2、老师在跳的时候用到了一个步伐有谁知道?
3、娃哈哈的舞蹈老师用了一个垫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垫步好吗?
三、幼儿学习舞蹈
1、刚才小朋友已经看到老师跳的舞蹈了,请你们找个空地方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2、我们用慢动作来学习这些动作,手边转脚边垫看看行不行?
3、现在找一个好朋友去练习一下简单的步伐和手部动作。
4、小朋友本领真大,已经学会一点了,我们跟着音乐试试看。
5、小朋友跳的时候跟上表情就更加完美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下。
6、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跳一遍,做慢动作看看能不能跟上节奏?
7、原来跳舞是那么快乐的事情,小朋友跳的也不错。
四、幼儿完整舞蹈
1、小朋友真厉害,现在跟着音乐完整来一次。
2、你如果还不会就找一个会的好朋友来教教你,慢慢的做动作。
3、最后我们和老师一起再来舞动一次。
价值分析与调整反思:
价值分析:通过歌曲的再现,勾起幼儿的回忆,让幼儿能在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活动。
观察与调整:
幼儿们对旋律还是很熟悉的,但两段不一样的歌词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在回顾了两遍之后,大多能正确唱出歌词了。
价值分析:教师来示范舞蹈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看到动作,也能调动幼儿的兴趣。
观察与调整:
我边放磁带边示范动作,几个幼儿已经开始忍不住边看边做起动作了,歌曲的节奏感很强,所以看我示范一遍之后,幼儿就能跟着老师边唱边做舞蹈动作了。
价值分析:幼儿学习舞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与同伴的切磋来学习舞蹈。
观察与调整:
我请幼儿们围成圈,练习踏点布,主要是两脚微微交叉,前面的脚完全着地,后面的脚用脚尖点。几个妹妹宝宝做的有模有样的,弟弟宝宝美感稍有欠缺。
价值分析:幼儿完整表演舞蹈可以让老师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更进。
观察与调整:
今天学下来,单单做手上的动作没有问题,配上脚的踏点步,就会有点手忙脚乱了,个别幼儿的踏点步不标准,还需要纠正。
幼儿哈哈笑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ppt课件(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忆已有经验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结合ppt,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出自:大;考。吧"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三、观察图片,了解凹凸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讨论其用处。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在哪里见过?
师:老师有一双爱发现的眼睛,看看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地下车库、马路拐角、小区门口放上这个镜子呢?看看它是什么样的?猜猜有什么用?
2、小结。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还认识了道路安全转角镜。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有什么用吗?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所以,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活动点评
方景融老师每一次展示的活动都会给我惊喜,这一次也不例外,整个教学给我的感觉是"轻松"和"高效"。
一、"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发现哈哈镜的秘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玩玩勺子,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二、"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教师介绍"道路安全转角镜",让幼儿了解还未接触的知识;引导幼儿感受"凹凸",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