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设计互动环节,是优秀教案的显著特征,,在教案中细致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超市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超市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细致分辨相似图案之间的差异。
2、正确判断并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老爷爷、老奶奶、小姑娘手偶、不同花纹的(帽子、裙子、水杯)、幼儿购物单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分辨相似图案之间的差异。
活动难点: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老爷爷手偶导入活动
二、基本部分
1、为爷爷买帽子。
请幼儿找出到爷爷的购物单卡片,提问"爷爷想要买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游戏图上的4条帽子。"观察四顶帽子哪里―样,哪里不一样?"
3)师:"爷爷想要买的帽子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一模一样的帽子?"
4)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购买的帽子的特征
2、为奶奶买杯子。
1)师:请幼儿找到奶奶的卡片,提问"奶奶想要买什么?"
2)师:"游戏图里购物架上的4个杯子―样吗?仔细观察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师:"奶奶想要买的杯子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4)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购买的杯子特点
3、逛超市
1)为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买东西。 教师出示购物清单,让幼儿了解购物单的使用方法。
2)教师介绍超市,讲述物品的摆放,幼儿根据购物单的要求购买商品,引导幼儿自管观察,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来。
3)引导幼儿回座位将物品匹配好,再次观察是否一模一样。
4)同伴之间互相查看。
三、结束部分
喜羊羊、美羊羊和懒羊羊很感谢小朋友们为他们购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了表示感谢,他们邀请你们到羊村里做客,邀请你们跳舞~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选用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创设了去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帮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购物,整个活动的安排自然紧凑,活动一开始,孩子就进入角色,激起了愉快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紧扣目标“发展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比较和辨别事物间的细小差别”。同时又十分重视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反复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说这是xx想要买的呢?”从中隐含着让孩子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明显到不明显的)。在方法上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先集体帮助爷爷、奶奶购物,后个别操作,最后大家自由选择,为老师购买商品,幼儿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本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语言尚且不够规范、简练,“一模一样”这个词组应该多重复,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超市的教案篇2
一.本周教学内容:
1、本单元:集市和超市
2、学习的课文:开放单元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词语句子:学习有关集市超市的词语。
2、阅读:《第一次买东西》。
(能力目标):
口语交际:创设一定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介绍自己去超市的经历。
写话:记一次自己去超市购物的经历。
三.学法和习惯:
1、考虑分类学习词语。
2、学习词语。
3、商量购物计划。
4、制定自己购物计划。
四.单元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
五.和老师一起学:
1、回忆:
把你想到的东西分分类:
a、粮食类:大米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b、副食类:酱油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c、文具类:铅笔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d、生活用品类:肥皂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e、家电类:电饭锅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照样子说一说。
一块饼干一包饼干一千克饼干
(1)先读一读,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说一说。
(3)你能照样子再说说吗?
帽子笔醋白菜皮鞋
雨伞衣服台灯刀电话
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说?
3、读一读。
买卖公平诚信为本
买卖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
(1)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你明白它们的意思吗?自己说一说。
(3)再读一读。
4、你知道下列词语、符号表示的意思吗?
$ 3.15 ¥
(1)说一说,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2)课下讲给父母听,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思的?
5、到市场购物,说说冬冬应该怎样做?
(1)怎么能够找到需要的商品?
(2)想买的cd盘,商场没有,怎么办?
(3)发现了一个小书包,很喜欢,但是原本没打算买书包,你该怎么办?
(4)付款时应该注意什么?
拓展:你去超市的时候还遇到过什么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
6、介绍一种你买的商品,想一想,怎样把它介绍清楚。
7、介绍自己的购物经历。
8、展示自己的购物清单,介绍和父母的购物计划。
9、朗读《第一次买东西》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看看你能写几个
a、粮食类:大米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b、副食类:酱油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c、文具类:铅笔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d、生活用品类:肥皂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e、家电类:电饭锅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二、先说,再巩固,后记忆
帽子:一顶帽子一打帽子一箱帽子一摞帽子
笔:一支笔一杆笔一套笔一袋笔一桶笔
衣服:一件衣服一套衣服一包衣服一箱衣服
白菜:一棵白菜一斤白菜一堆白菜一碗白菜
皮鞋:一双皮鞋一只皮鞋一箱皮鞋
电话:一部电话一台电话一个电话
雨伞:一把雨伞一箱雨伞一包雨伞
醋:一瓶醋一斤醋一袋醋一口醋一壶醋一缸醋
电脑:一台电脑一部电脑
台灯:一盏台灯一组台灯
刀:一把刀一套??
三、积累这些词语
买卖公平诚信为本买卖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
?试题答案】
一、看看你能写几个
a、粮食类:大米小麦大豆玉米高梁
b、副食类:酱油味精醋盐花椒
c、文具类:铅笔钢笔橡皮直尺本
d、生活用品类:肥皂毛巾洗衣粉牙膏洗发水
e、家电类:电饭锅电视机电脑洗衣机冰箱
二、先说,再巩固,后记忆
帽子:一顶帽子一打帽子一箱帽子一摞帽子
笔:一支笔一杆笔一套笔一袋笔一桶笔
衣服:一件衣服一套衣服一包衣服一箱衣服
白菜:一棵白菜一斤白菜一堆白菜一碗白菜
皮鞋:一双皮鞋一只皮鞋一箱皮鞋
电话:一部电话一台电话一个电话
雨伞:一把雨伞一箱雨伞一包雨伞
醋:一瓶醋一斤醋一袋醋一口醋一壶醋一缸醋
电脑:一台电脑一部电脑
台灯:一盏台灯一组台灯
刀:一把刀一套??
三、积累这些词语
买卖公平诚信为本买卖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
超市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熟悉物品的分类,并尝试对同一类的物品进行分类。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记忆力和协商的能力。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骰子一个,上面标有红、绿两种颜色
2、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片若干
3、纪录板和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为“超市”补充具体的.物品
玩法:教师投骰子,红点表示超市的经理,绿点表示由教师做经理。游戏中“经理”必须先说出自己超市里有四样商品,然后让其他幼儿补充送货。
规则:幼儿补充送来的“货”必须超市里的商品,而且所送的商品不能重复。
二、学习对熟悉物品进行分类
玩法:教师提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编号),让幼儿做经理,每人拿好记录板和笔,根据自己所开的超市,各自挑选商品,并记下商品的编号,最后集体验货,看商品进的货是否正确。
规则:你选择自己开什么超市就选什么的商品。
三、初步尝试对同一类物品加以分类
玩法:两个幼儿为一组合开一个小超市,先要协商开什么超市,然后根据需要进货,选择“商品”(图片),最后将“商品”贴在“货架”上,形成一条商品购物街。
规则:两个经理还必须商量好,对所进的商品要根据他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分别放入两个货架上。
教学反思:
我意识到要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环境创设,并在其中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以此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超市的开张,到分类,我们引导幼儿动脑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办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超市的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幼儿的学习方法与生活不同于成人,提供给他们的学习内容应有助于其生活与发展,并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与特点,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通过幼儿亲身参与,直接感知和体验来学习;对幼儿进行的综合,用整合的观念和方法组织课程活动。同时二期课改也提出数学生活化。因此,此次活动用逛超市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的体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消费的过程中,体验货币的价值。
2、初步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3、通过讨论了解钱是大人辛苦挣来的,平时要节约用钱。
活动准备:
不同标价的商品若干、篮子、自制电脑、
幼儿人手10元(用雪花片替代),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宣布消息
顾佳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开了一家娃娃超市。里面的东西又多又便宜,欢迎大家光临。
顾佳说:我的超市还缺三个营业员,谁愿意?
幼儿自由聘请营业员。
二、高高兴兴逛超市
1、观察幼儿购买的情况,鼓励幼儿购买不同的商品。
2、适时引导幼儿看清标价后再拿。
3、观察幼儿付钱的情况,适时引导。
三、交流分享
1、你买了什么商品?(根据幼儿购买的植物介绍植物的根、茎、叶)
植物都有根、茎、叶,谁能找到这些植物的根?茎?叶?
幼儿指认青菜、芹菜、郝菜、萝卜、土豆等的根、茎、叶
2、你买了几件商品,他们分别是多少钱?
引导幼儿猜一猜算一算用掉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
3、引导:你们想知道我买了什么吗?我为我的妈妈买了酸奶,因为酸奶有营养,我妈妈吃了会健康。你们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
你们真有爱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平时处处想到我们,关心我们,我们也要想到他们,关心他们。
4、引导:我们买了这么多东西,花了不少钱,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人们平时赚钱很辛苦,万鼎洲讲他的爸爸常常要上夜班,王超说:她的妈妈每天要很早出门。爸爸妈妈赚钱这么辛苦,我们平时一定要节约用钱,对吗?
四、与客人交流
沈一阳:娃娃超市的东西可多了!请客人老师也来逛逛我们的娃娃超市,好吗?(幼儿邀请客人老师)
超市的教案篇5
课题生成:
在以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为重点的《卖玩具》的社会彭动中,幼儿会不会算账成了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前提。女幼儿为了付给别人9元钱,好不容易从自己的口袋里数出九7元钱”(以圆片代替),结果,因为“钱”太多,对方没拿好,撒了。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活动的正常开展,幼儿的思维似乎迢留在“l”和“许多”的水平上,对数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肚糊,不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本课题。
活动目标:
1、了解数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复习10以内的组成。
活动准备:
教具:小猪木偶一个、磁铁教具猫一只(身上标有7元)、磁铁数字卡片若干(1、2、5);
学具:贴有价钱的玩具若干,游戏用的硬币和纸币若干(元)、挂袋人手一只。循环游戏的作业单若干(作业单里的不同)。
活动过程:
1、复习数的概念。
(1)拍手数数: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一五个五个数;
(2)复习顺数、倒数游戏“打电话”;
(3)复习lo以内数的组成游戏“碰球”。
2、学习用几个小数组合成大数的方法付钱。
(1)情境表演“小猪买玩具”,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
①出示木偶小猪,创设情景,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挚热。
教师边操纵木偶小猪边说:“我是小猪,自从上次小我卖掉旧玩具,我就经常卖掉旧玩具,去买新玩具。瞧,了,我去买新玩具啦!”
②设计小猪遇到困难的情节,激起幼儿积极思考的:
买卖对话:
“卖大狗,我的大狗9元一只。”(卖方配班老师)
“这只狗我喜欢,我有钱,我买了。”(买方小猪)
“这是1元,这是2元,这是5元,嗳,怎么没有9元起,我没有9元钱,便宜点卖吗?”(买方)
“不能便宜,你的口袋里有九元钱,你动动脑筋想一想?
老师:“小猪口袋里的钱够吗?它应该怎么付钱?”
③个别操作,集体验算。(引导幼儿思考几种不同法,如两个l元、一个2元和一个5元合起来是9元等。)
(2)出示磁铁教具猫(标有7元)、数字卡片(标有1的圆形卡片若干,代替钱),和幼儿共同讨论并演示数的分的关系。
提问:“买价格7元的玩具猫可以怎么付钱?”(鼓励多种组合的方法。)重点:理解总数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
(3)幼儿玩循环游戏。
教师讲解游戏的要求及玩法:“你们想去买玩具吗?要买玩具首先要学会算账。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需要你右分合里添数字,有的需要你根据玩具的价格在要付的钱上打勾,小朋友要仔细想一想,算一算,比如作业单左边的玩具卖多少钱,如果你要买,应该怎么付钱呢?你就在右边要付的钱上打上勾。”
3、尝试用组合付钱的方法买玩具。
(1)“现在老师是营业员,你们想来买玩具吗?”(请3~4个幼儿尝试买玩具。)
(2)“你们想当营业员吗?这次,不仅买玩具的小朋友要算账,卖玩具的小朋友更要动脑筋,可不能收错了钱。”(将幼儿分成两组,轮流买卖玩具。)
(3)交流付钱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因为在此活动前曾经开展过“卖玩具”的活动,因此,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买卖经验,对“卖玩具”很感兴趣。在“卖玩具”的活动中,一个一个数硬币付钱的方法也让幼儿感到不方便,他们迫切需要学会方便、快捷的付钱方法,以满足他们买卖玩具的需要。所有这些,为数学活动“买玩具”打下了良好的铺垫,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活动中,通过看情景表演、帮小猪解决难题、学算账及要玩具,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尝试了多种组合的方法。他们思维也很活跃,活动环节的一步步深入将幼儿的情绪逐步推向高潮,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家点评
孩子都有介入成人生活的.愿望,而买卖常是发生于成人之间的活动,幼儿只是旁观者。当老师把“买卖”引入幼儿的活动,有场景、“商品”、有“钱币”、有“交易”时,幼儿的需要被激活了,于是,他们很投入地进行“钱币”与“货物”的交换,进行钱币的计算。老师们不妨再大胆些,在班级或幼儿园搞一个小“市场”,让幼儿把自己不想玩的玩具带来,带上10元钱(由不同面值组成),让幼儿进行“交易”,以体验一次真正的钱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可以断言:当数学活动与幼儿的内在需要联系起来时,他们的数学活动会非常投入。
三、反思与讨论
你了解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吗?试着也从孩子的问题和需要生成活动。资料卡——有关幼儿学习数学活动的关键经验。
超市的教案篇6
设计意图:
最近,我班正在开展《我们的城市》这个,孩子们积累了很多关于超市的经验,其中储物箱就是他们关注的一个点。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谈到了储物箱打不开的话题,孩子的话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本次活动,这个内容隐含了很多的价值,活动的主要立足点就是运用数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寻找密码的情景中感知3个数字不同的排列组合。
2、在活动中体验大家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快乐。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排列卡、ppt、密码箱、礼物(博士帽)
活动过程:
一、交流(回忆超市购物的经验)
1、这是什么地方?(乐购超市)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你们真聪明,看到汉字、看到标志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2、这是乐购超市里的什么呢?有什么用?怎样打开储物箱?
小结:超市的储物箱是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密码条是为了让我们能打开储物箱。
3、看,发生了什么事?
小结:原来他的密码条弄丢了,箱子打不开了。但打只记得密码条上的`3个数字,是2、4、6,到底哪个数字排在前,哪个数字排在后,她忘记了,怎么办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幼儿排排看,有几种排发?)
二、幼儿操作(在情景中感知数的排列组合)
1、分散操作,教师观察。
2、交流:请一名幼儿将操作结果介绍给大家,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展示。(当场来试一试能否打开)
3、小结:你们真了不起,知道了3个数字排列出6个密码。密码一个也不能漏,漏掉了一个密码就有可能会打不开。
三、幼儿再次操作(运用数经验来解决问题)
1、你们本领真大,老师要奖励你们!奖品就在这个箱子里。想要得到奖品一定要打开箱子。告诉你们这三个箱子的密码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的数字都是一样的,是3、5、7。你们知道三个数字可以排除几个密码吗?好,我们赶紧把6个密码排出来。
2、幼儿个体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运用经验的情况。
3、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四、延伸
投放三个数字和四个数字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兴趣。(区域中进行)
活动反思:
社会课程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基于这一点,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上也是综合的。通过教学培养孩子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学习选购商品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在与生活联系的活动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超市现已成为都市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已被孩子们所熟悉。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首先得到家长的配合,带来各类超市购买的物品,在让幼儿动手布置超市之前,让他们参观超市,孩子们的观察力是丰富的,观察到超市里的货物是分类摆放的,有食品、生活用品、玩具,而且不可以混在一起。还有,孩子们发现了标价,知道了爸爸、妈妈是根据这上面的价格来付账的。即幼儿取相应价格的物品。超市少不了收银员,由于担心中班的幼儿在计算方面较弱,不能找出幼儿们购物后付账时的是否正确。于是我请了2位老师来做收银员,来检查幼儿在购物时出现的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生动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们从认识各种各样的物品开始,与幼儿一起探索各种不同的物品,进而了解钱币与购物的关系,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自己动手摆放,把他们有关超市的认识转换成各种有趣的游戏。总之,在这个生活化的课里,我们将以开放的态度,陪伴中班的幼儿一起经历这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