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历史故事演讲稿5篇

时间:2023-02-26 作者:dopmitopy

要想演讲流畅,就得反复琢磨你的演讲稿,演讲是一种分享一种挑战,那么你的演讲稿准备好了吗,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笔的历史故事演讲稿5篇,感谢您的参阅。

笔的历史故事演讲稿5篇

笔的历史故事演讲稿篇1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的后面一句我们不一定听说过但一定深有感触,和前面一句连起来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正——言顺——事成,组成了一般做事的道理,这种思想常引导我们要在事情发展的时候首先给它正名。

孟子在中年的时候游说各国,也遇到过正名的事情。在齐宣王处,齐王询问孟子:“武王伐纣,难道是却有其事?”孟子平淡的回答道:“在文献中有记载。”齐宣王基于礼法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短,只有四个字,却可以把儒家尊为贤明的君主周武王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简短的问:“臣弑其君,可乎?”武王伐纣,在历史中是人心所向,关于这一点,看似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而在齐宣王看来,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发生一件以臣子的位置杀害君主的事情,维护礼法的孟子似乎是无法辩驳的,那么儒家尊重的贤明君主,也不过是一个乱臣贼子,篡夺王位的恶徒而已。要是孟子想说明武王的英明,倒像承认臣子可以弑君,滑稽无比,今后他要是再次提及礼仪,大概无非成为别人的笑柄而已。

儒家的正名,在孔子那里,成为了一柄利器,使“乱臣贼子惧”,而孟子直率而温和地给予齐宣王的回答,可以让人想见,在他犀利的言辞、敏捷的思辨、锐利的目光背后,使得“正名”这种思考方式具有了昏庸的君主也要恐惧的力量。

笔的历史故事演讲稿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选择》。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在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社会一片黑暗,民族处在危亡之中。面对险境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众志成城,大爱无边。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消息传出,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向汶川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刘氏四兄弟。他们在第一时间开着自家的挖掘机,历经半个月打通了7条道路,为灾区人民的安全转移立下了汗马功劳。刘氏四兄弟的壮举,为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英雄赞歌。

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社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也彰显了中华儿女爱国爱民、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老师们,同学们,我相信,大灾之后有大爱,大爱之后是大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无论多大的灾难,最后的胜利都必将属于我们!

谢谢大家!

笔的历史故事演讲稿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选自《韩诗外传》卷九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相信大家也不听过一回了,但我为什么还会再讲这个。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感触就非常深,我一直都想知道这就话是怎么来的,经过查找资料,我终于知道了这句话的出处。

孔子出行,听到有个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个人。”走近一看是皋鱼。他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路边痛哭。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为君主效力,这是过失之二。这些年因为有所成就繁忙的公事以及朋友之间的来往使我疏远了亲人,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说完皋鱼就辞世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就有十分之三。皋鱼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警醒!趁着亲人还在,好好孝敬他们吧!

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谢谢大家的聆听!

笔的历史故事演讲稿篇4

亲爱的同学们:

在我看来,我们只有唯一的母亲,也就是亲生母亲。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也就是祖国母亲。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母亲。

我的祖国母亲经历了五千年的时光,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使祖国母亲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各位帝王在贤人的辅导下,治理的国家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蜿蜒的万里长城,绵延十里的黄山,风景秀丽的大明湖,高原上的咸水湖的纳木错,世界上最高大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这些美丽的“首饰”给了祖国母亲美丽的装束,一片片丰富的矿物,给了祖国母亲丰富的内涵……

但是,贪婪的华夏子孙正在享用前辈与祖国母亲奉献的一切时,侵略者们,一个个手持钢枪,佩着军刀向我们走来了,一个个炎黄子孙倒在了血泊中,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和一个一个刁钻狡诈的外国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几年之后,一个日本竟然占领了我们的东三省,本想把我们的东西拉到他们那儿,造更多的武器来侵略我们。但是他们想错了,每个乡镇,乃至每个村落,都开始了激烈的反抗。“地道战”运用了地道,巧妙地打击了敌人。地雷战时,一颗颗地雷炸得敌人抱头鼠窜。最终,我们中国逐渐走入了繁荣社会。1997年7月1日,一朵紫荆花绽开在了中国大地上。1999年12月20日,一朵莲花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些事情告诉我们,我们站起来了,祖国母亲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小学生,也要承担爱祖国的重担,不忘我们曾经蒙受的欺凌,认真学习,来报效祖国,迟早有一天,前辈们的接力棒,会传到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我们将要更加努力的。

让我们做一个爱国的人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笔的历史故事演讲稿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四年级二班的王国宁,我演讲的题目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