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7-13 作者:Fallinlove

大家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一定要梳理好自己的思绪,有不少人写不出优秀的心得体会而感到发愁,其实写心得体会没有太多局限性,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7篇

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篇1

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玩沙包、有的玩跳绳、有的玩皮球……院子里热闹非凡,生机勃勃,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笑脸,开心的笑声,就连最内向的琪琪小兄弟姐妹脸上也乐开了花,像只小蝴蝶在院子里飞舞。由于琪琪小兄弟姐妹是从外地转过来的,性格内向,很少与同伴接触,一日活动中,总觉的这孩子少了些童稚,多了些忧郁,在群众中显得郁郁寡欢,因此户外活动时,她总是自我躲在一个角落,不愿跟其他的小伙伴一块做游戏,一块活动,很多的活动技巧也掌握不了。我常用爱的眼光去看他,用温暖的手去牵她的小手,摸摸她的头,用宽阔的双臂去拥抱她,并且让班里的孩子们都去接近她,跟她做游戏,教她跳绳、玩球等。一天,孩子们告诉我:“老师,琪琪会跳绳了!”真让人惊叹啊!于是我高兴的抱起她:“你太棒了,继续发奋!”琪琪的眼睛里放出了平时不多见的兴奋之光,笑脸也生动起来。我又不失时机的在全班孩子们面前表扬了她,还让她跳绳给大家看,从此以后,琪琪时不时不地展示跳绳的本领,很多花样技巧让她跳的很简单自如,别的活动也随之增进,整个人都变了,变得爱说爱笑,活泼自信。

这件事,让我看到表扬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够帮忙孩子建立自信,构成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的良好心态。同时,让我意识到不管哪一个孩子,都需要爱,需要温暖,尤其是来到咱们群众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真诚的伸出援助之手,一切都会变得那么完美!

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篇2

老师的“小脾气”——题记

因为场地限制,只有到底楼场地上才能玩大型玩具。从三楼走到底楼,在成年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对于我们的宝宝来说可是一个考验。上下楼时总是不能安静,还有抢路的,这样既影响了别人,又形成了不安全隐患。

这不,今天又要玩大型玩具了。出发前我已交代好注意事项:站队时必须闭上嘴巴,上、下楼梯扶好扶手,看好前面的小朋友,不许抢路;如果有人吵闹,我们就都回教室,谁也别玩了。孩子们都一口答应:“能做到。”

刚开始不错,当我把队伍带到二楼时,我听到了伟伟的声音,本来不想管了,因为声音不大。后来我又听到小宇的声音,他小声的对伟伟说:“别说话,要不老师不让玩了,快闭嘴。”可是伟伟呢?越说越起劲。这时我感觉伟伟有些过分:有小朋友给你提示,你还说话。即然这样不如狠下心,说到做到。

这时已经快到底楼了,我转过身说:“今天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做得不错,闭上嘴巴站好队出来玩。但是,刚才上楼时,我听到两个小朋友在说话。所以,今天我们不玩了,回去。”说着,我头也不回的带着队伍重新上楼。这时,我就感觉到孩子们的不情愿啊,慢腾腾的,还有小声“哼……嗯……”的声音。其实我的目的不是不让孩子们玩,而是近期他们太浮躁,想找个机会整治一下,看来目的达到了,找个台阶让双方都高兴一下吧。等孩子们都上来站好队,我问:“你们到底想不想玩啊?”“想!”震耳欲聋的声音吓我一跳。“那好,你们能闭上嘴巴吗?”我装着无所谓的样子问,“好吧,看看这次你们是不是真的想玩。”说着我带队又开始下楼。

这一次真的很安静,从三楼到一楼,你只能听到脚步声,没有出现任何杂音。看来,老师偶尔发点小脾气,还是可以的!

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篇3

我作为一名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为自己学,为教育事业而学。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刻开始,这就成为了我们的使命、我们的责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有位专家这样评论:这是一本用爱和经验写出的书,相信你读了之后会感觉到既亲切又实用。作为经验缺乏的新教师,我急需这样的专业书籍给予我指导,因此,走进它,简单朴实的话语,真切写实的案例,给了我以下一些启发: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说:“阅读可以使人领略到现实生活中可能无法企及的事物。阅读使我们超越了空间、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得以自由地活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无所不及的广阔的生活。”可想而知,阅读对于这样的一位名师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不仅成就了她的专业,还提升了她的境界。

回想,以前的我也爱阅读,可如今,参加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很少去阅读了。有时候明明深有感触的东西,却不能很好地去表达出来,其实这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对教学技能知识的掌握以及写作的水平。同时,好问的孩子们总是向我们提出疑问,天文地理无所不及,想我也总是被他们问蒙掉,不经常读书,怎么能自如应对呢。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所以,与书为友,相信我们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另外,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经验、能力都不同,如果老师不了解孩子之间的差异,那么教学活动肯定就会产生差异,导致一些孩子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我认为还需要挤一点时间来观察

观察也是需要方法的,并不是盲目地随便乱看,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安排和需要,有一定的观察重点,持之以恒,再结合“听”、“问”,走进孩子,慢慢积累,经验就会随之增长。所以,多些时间来观察孩子,你的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发现。

不积小流,无以成海。要做个会挤时间的老师,挤一点时间来学习、来充实自己,你的教育经历也会随之有意义。

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篇4

陈鹤琴老先生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都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

案例:

?春天的古诗》,应该说孩子对这个活动的本身还是很感兴趣的,之前孩子们收集资料是很充分的,所以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序,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很浓厚,他们善于用新去感受古诗的情感,理解古诗的内涵,这一点很好。在教学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我说:“朋友们,现在请你们去找自己要学的古诗,去跟小老师们学一学。”接着,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去寻找要学的古诗了,只见宸宸一脸茫然,东看看,西看看,手里拿着自己带来的古诗书,站在上面不知所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见此情景,我读懂了她的眼神,宸宸很希望别人学习自己带来的古诗,可是别的伙伴并没有选择学习她的这首古诗。于是,她就表现出了一种失落,情绪上出现了波动。我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后,走到了她的面前,对她说:“宸宸,刘老师来和你一起学习好吗?我做你的学生,你做我的老师!”说完,我们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她看到我来做她的学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顺势,我又对宸宸说:“宸宸,你也去做伙伴的学生好吗?很开心的!”她很高兴地点点头,欣然接受了。

分析:

从宸宸的身上,我感觉到,宸宸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能大胆、大方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她很希望得到伙伴的肯定,我很了解宸宸的特点,她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喜欢展示自己,喜欢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我更清楚她的性格,所以,我有了这样一个举动,当她的愿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以学生的身份介入,我认为是很恰当的。很明显,满足了宸宸做小老师的欲望,并且让她的情绪由失落变的愉悦了,如果我没能及时发现,这个孩子的情绪波动肯定会很大,她的注意力就会处于游离状态,那么对宸宸而言,她一定会沉浸在这种失落的状态里,更谈不上达到活动的教育效果了。因而,我抓住了这样一个教育契机,我本着让孩子在做中玩,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本着凡是孩子自己能说的让孩子自己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让孩子自己想的教育原则,把自主权放在孩子手里,真正的让宸宸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满足了宸宸最及时的需要,无形中使她产生了一种对集体的服从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不难看出,我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是一种多元的关系: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也是活动的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欣赏者等。幼儿既是学习者、参与者、评价者,通过参与操作活动,学习掌握知识和经验,并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又是互动者,能与周围的同伴、成人、材料及其他环境不断地接触、交往。活动的核心是要让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只追求孩子智力、知识方面的成长。

教师要面向全体孩子,而不是只关注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忽视中间部分的孩子;要让孩子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而不是让孩子在沉闷的课堂上失去学习兴趣。对宸宸来说,我对她进行的就是积极的鼓励,达到了积极的教育效果。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看来,“今天,我来做‘学生’”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不难看出,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先进教育思想无处不在,我们一定要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不断钻研,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篇5

玩电

教学案例:

案例一:有趣的电珠:

在电珠变亮的区角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电珠、连接的电线、记录表、各种型号的电池。孩子们在老师提供的物品之间开始了紧张有有趣的探索的活动,威威在自己的努力下,使一节1号电池连接着的小灯泡变亮了,威威非常地高兴,并在自己的努力下想使两节5号电池的灯泡变得更亮,在一次次的努力下,他没有成功。这时在一旁也在尝试与威威一样连接方法的妮妮对威威说:“我们俩一起合作吧!”于是,威威固定电池,妮妮稳定电珠,没过多久,就传来了他倆的欢呼声。两人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之后,他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他倆说,我们要让灯泡变得更亮,并让我参与他们的实验,我应允了。他们请我固定电池,这次他们选了4节1号电池,我和威威两人每人固定两节电池,妮妮负责把灯泡进行固定,“哇塞”灯泡就像一科启明星一样在那儿熠熠生辉。接着,在老师的提醒下,请他倆把刚才每次的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老师提供的记录纸上。

案例二:摩擦生电

在这个活动的区域,教师准备了纸片、各种质地的梳子,有木梳有塑料梳子,还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质的布条。辉辉拿起了纸片,把大的纸片再进行加工,使它变成了很小很细的小纸片,然后他拿了一把木质的梳子在尼龙丝的布条上使劲地摩擦,小纸片在盘子中,纹丝不动。而芸芸拿了一把塑料的木梳在头发上,使劲地梳了两下,塑料梳子上却惊奇地吸住了几个小小的纸片,辉辉见状,他拿了自己的一把木质的梳子在自己的头上使劲地梳了几下,梳子上还是没有吸住任何的纸片。大家讨论着……

案例分析

1、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通过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知事物的奥秘。既满足了幼儿的摆弄操作的愿望,也使幼儿从中得出一些经验。从这次的活动准备来看,准备的是一些孩子们在生活中都能看到和发现的物品。利用身边的这些物品,让幼儿感知到电的奥秘,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电灯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才会亮起来的。而我们在冬天的时候,有时和小朋友拉手的时候会出现静电,通过了摩擦生电的小实验,幼儿也能了解这一个现象的发生了。

2、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记录纸,便于幼儿对自己的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和交流。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实验的成果。让幼儿在别人的基础上,再有新的发现。体验愉快的情绪。在活动之后组织幼儿进行谈论,“为何塑料的梳子能吸住小纸片,而木质的梳子却吸不住小纸片呢?”大家一起讨论发现的笑小秘密,分享其中的乐趣。教师起到一个很好的提升的作用。

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篇6

背景: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我们通过高结构和低结构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着各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对动物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教师,我们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一同汲取经验和养份。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索“长颈鹿”的故事。

实录一:

今天的集体活动主要是画长颈鹿,由于前不久刚刚画过斑马,于是,活动开始时我就请孩子们一起比较斑马和长颈鹿的不同之处,孩子们的兴致很高,讲出了许多不同之处:长颈鹿的脖子比斑马长;长颈鹿有触角;长颈鹿的花纹是一块一块的,斑马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花纹的颜色也不一样……

在孩子们尽情地讨论后,我出示了我的范例——长颈鹿的一家,正当孩子们大叫:“好漂亮!”时,金天又一边举手一边说:“我又发现不一样了,斑马有棕毛,长颈鹿没有的!”

“哦,你又发现了……”

还没等我讲完,奔奔又叫起来:“长颈鹿有棕毛的!”

“没有的!”孩子们都叫了起来。

“到底有没有?你们仔细看过长颈鹿吗?”

“没有的!”“有的!”这时,孩子们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一时间,我自己也不能确定长颈鹿到底有没有棕毛,但活动又没有结束,所以,我就告诉孩子:“现在,我们不能确定长颈鹿到底有没有棕毛,那我们先别画棕毛,等活动结束了,我们再一起去找找资料,如果有,我们再添上去,好吗?”

孩子们也同意我的提议,于是,活动就继续进行下去,孩子们暂时画的就是没有棕毛的长颈鹿。

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教师教的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中,孩子们对长颈鹿的特征有过初步的讨论,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将长颈鹿的特征重复给幼儿听,而是借助幼儿对斑马和长颈鹿的已有经验,先请孩子进行比较、讨论,调动了幼儿主动发现、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较和发现中,孩子们对长颈鹿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巩固。所以,我认为前面的环节,我和孩子的互动是成功的。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才可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虽然,在出示范例时,我的意图是让孩子发现不同的动态以及画面上事物之间的重叠,但是,金天小朋友却从我的画上看出了“长颈鹿没有棕毛”并引起了孩子的争论。当时,我自己也觉得一愣,因为自己在画范例时,根本没有考虑长颈鹿有没有棕毛,而是凭自己的印象画了出来,所以,我本身对长颈鹿就缺乏足够的了解。但是,我没有急于把孩子拉回到我的预设中,因为我觉得孩子的争论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在没有正确答案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权威地要求孩子服从老师的范例,而是鼓励孩子回去收集资料,留给孩子继续探索的空间。

实录二:

第二天早上,棋棋和小刚各自从家里带来了长颈鹿的玩具,看到我,两人都急着去拿自己的玩具来给我看。

棋棋一边拿,一边就已经说着:“长颈鹿是有棕毛的,不过是短的!”

可是,当小刚的玩具拿来时,他却说:“没有棕毛的!”

棋棋马上急了:“肯定你的做错了!”

“没有”

两人开始争论,旁边的小朋友也围了很多,跟着一起争论着!这时,奔奔也急匆匆地找到自己的动物书来了,“老师,你看,书上的长颈鹿是有棕毛的,这里还写的‘长颈鹿的脖子上有棕毛……’”

现在是2比1,不过,小刚显然还不服气,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在等待我的答案。

“你们都比老师记性好,回家查了资料,老师倒忘记了,应该给老师批评!哎呀,你们玩具也有了,书也有了,我该到哪里查资料呢?”

“上网!”有位孩子叫了起来。

“好,那我们一起到科普网上查查资料!”

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围到电脑旁边,看我查资料,最后,孩子们从长颈鹿照片和文字介绍中找到了答案。

分析:

孩子收集资料以及争论的过程说明他们对昨天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这个活动是幼儿自己需要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所以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途径都是各不相同的。当幼儿通过自己收集资料,问题还是无法得到解决,但他们又急需一个答案时,我又考验孩子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收集资料,在这个小小的互动中,又拓展了孩子收集资料的途径。

反思: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渐渐领悟到,教师要关注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教师应追随幼儿,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倾泻式的灌入。

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否达成,仅仅依靠教师的权威是难以实现的,和谐默契的师幼关系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在与孩子们一起活动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幼儿的创造潜能而感动,它在平平淡淡的真实生活中自然地沉淀着、积累着。当然,在师幼互动中,不仅幼儿得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这正是每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

读教育笔记心得体会篇7

开学第一周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弟子规》,从《弟子规》总则里,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反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审视自己,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作为一个人的首要。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学做人,你要孝顺你的父母,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对别人更不会好。常言说:“万善孝为先!”你对父母都不孝顺,那么你就不会是一个善良的人。

其次,你要做事谨慎小心,考虑周全;与人相处、交往要有诚信。你要对你周围的人多关心,友好相处。学习关键要落实行动上,所以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背诵的弟子规都很熟悉,在平时有个别学生有不好的行为,就按弟子规的内容教育他们,向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真正有好的品质,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你才有资格去读书、学习。否则你有了学问也不会对社会做出什么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