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23-09-27 作者:Iraqis

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一起来制定相应的教案吧,一篇优质的教案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群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1)黎明时的海洋。(2)渔民出海捕鱼。(3)战胜惊涛骇浪。(4)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丰收欢乐而归》由三个部分组成:

1、乐曲开始:在弦乐震音和扬琴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下,由笛子吹出悠扬的、节奏自由的散板旋律,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海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中间部分: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自豪的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满载着丰收而归。

3、结束部分:音乐的速度转为快板,节奏紧凑,再现了乐曲第二部分欢快的主题,这是根据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改编的'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6、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应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 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 、宽、高分别为 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5 个生字,学会“封、借、初、渊、博、令、敬、佩、遗、憾”10 个字,能正确读写“别致、渊博、敬佩、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学习;

2. 能抓住重点词语如“总算”、“斩钉截铁”来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除长城外还有哪些是中国人的骄傲;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能根据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教学过程

导入

昨天晚上,同学们阅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讲了谁,说了他的什么事情?(指名学生说一说),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工作条件都非常好,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后,却毅然决定回国,敌人的迫害没有吓倒他,经过5年的艰苦斗争,他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和钱学森博士有同样经历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学生齐读两遍。

新授

一、教师简单介绍华罗庚。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词语。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数。

三、检查自学

1.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 )学生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初:左边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一个点。

令:与“今天”的“今”区分,不要少写点。

华:“华罗庚”的“华”:读四声,不读二声。

冲:“冲着”的“冲”读四声,不读一声。

撼:“遗憾”的“撼”可与“感动”的“感”比较,加深记忆。

授:“教授”的“授”可与“接受”的“受”比较,加深记忆。

(2 )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老师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轻重、缓慢是否一样,让学生体会华罗庚与妻子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以后的激动心情。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华罗庚的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回国?

四、回顾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期望。

板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

华罗庚 祖国解放了 妻子

斩钉截铁 回去 回自己的祖国去

1950年初春 旧金山海湾 登上船舷

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arta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话题是购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易于接受,是继第3单元学习衣物的知识升华。本节课主要围绕“how much is it?”来询问衣物的价格为主线展开话题,通过听、说、认读等各种方式,使学生能用it’s clourful/ petty/chep/expensive来描述衣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可由于英语处于非主非副的地位,英语科还是得不到象语、数一样重视,有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不愿吃苦,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导致英语单词记不住,读句子主更不如人意,有部份学生对1-99的数字反应迟钝,直接影响到本节课对衣服的价格讨论,针对这一问题,我特意设计了“快看快读”的游戏复习数字,为下文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听、说、认读单词clourful/ petty/chep/expensive。

b、能够运用“how much is it”来询问衣服的价格,并能用it’s ….描述衣服的颜色和价格。

2、能力目标:

a 、能够简单描述衣服的颜色和款式,评论价格、。如:it’s colourful./pretty/cheap/expensive…

b、能够询问价格并做简略评价。如:how much is it? it’s … .

c、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购物交流。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养成节约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表示描述衣服的单词it’s colourful./pretty/cheap/expensive,

与及运用句子“how much is it”来询问衣服价格并作出正确的回答。

教学难点:掌握expensive的正确发音。

四年级上册猫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流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 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学生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学生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学生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矛盾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究竟矛不矛盾? 学生自由汇报,从而发现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雄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学生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胜利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现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学生用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过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用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

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那快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师:通过我们刚才深入的理解和感情的朗读,此刻你们对长征有没有新的感受呢?(相机板:乐)是呀,长征不仅有苦,还有乐,这正是红军战士乐观 引导:作者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2个字(不怕),不怕不仅是总括句的句眼,更是全诗的诗眼,那红军不怕什么?(板:远征难)老师在备课时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制成了课件,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演示并描述: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作者仅用远征两个字就概括了红军1年的行程,可见用词何等的精炼!

三、教学结束:

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尝试背诵: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悄悄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学生试背

3、课外延伸: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本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4篇文章,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之后会从不同的侧面,对主席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分别是《念奴桥.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他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4、小结升华: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其他两首,进一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毛主席的诗词还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资料,有时间我们召开一次毛主席诗词欣赏会。最后老师愿智慧和乐观永远伴随着你们,愿这种长征精神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了解人物的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由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江姐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诗词,导入新课,了解江姐

1 师激情朗诵《红梅赞》一词,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从这首词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指生畅谈,感受红梅傲雪的精神。)

2 出示《红梅傲雪图》和《红梅赞》一词,生有表情地朗诵。

3 讲述梅花的品质。继而引出: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是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江姐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板:江姐)

4 出示关于江姐的文字资料,让学生抓住资料中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谈感受,了解江姐。

5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江姐的一个片段,看这个片段又能带给你哪些心灵的震撼。

二走进文本,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起因

1 轻声细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

2 读后交流:

(1)出示文中生词和一些较难读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老师口头解释“渣滓洞”、“阴丹士林布”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浏览全文,看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江姐临刑前发生的事情)

3 哪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找出来读一读(生读第1段)。

4 这一段中,点明故事起因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转移)对江姐来说,这次转移意味着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让学生明白江姐转移的实质)

5 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一段开头交代当时的天气情况,有什么别的用意吗?

6 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与她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深入她的内心世界。

三抓好事件,品读细节,感悟江姐的品质

1 用心默读2?5自然段,思考: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都做了哪些事?

2 读后交流。(师相机板书:塞好提纲梳妆打扮)

3 再次细细咀嚼这几段文字,哪些细节最让你心动,就在相应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重点交流江姐“梳妆打扮”的细节(出示),师做好朗读指导)

4 过渡:就在江姐梳妆打扮的同时,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于是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下文就是江姐与同室难友深情话别的场景。(板:深情话别)

(1)出示7—15段(11、12、13、14段用省略号代替)在音乐的伴奏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注意人物说话的表情、语气),练读完毕,再在全班展示读。问难友扮演者:作为江姐同室的难友,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问江姐:能告诉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吗?(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老师提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第8段中的“接过”和“递还”)这一接一还,接还的仅仅是一个布包吗?(交流感受同志之间的深情厚谊。)

5 引导学生找出省略号省略的部分,并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第12、13自然段——鼓励战友的细节(出示),通过朗读交流,感受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激励战友)

6 江姐又是怎样做的呢?一起走进最后一段。(出示,指生读)(1)透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江姐和这些革命志士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谈感受)(2)伴着《红梅赞》歌老师作激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再读资料,升华感情

1 看板书总结全文,感受江姐的品质。

2 出示关于江姐的第二段文字资料(写给亲友的信),让学生明白:无数的革命后代会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3 让课文留下思考(作业):

(1)想对包括江姐在内的革命先辈们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

(2)课外阅读《红岩》这部小说。

板书设计

塞好提纲

梳妆打扮从容不迫

江姐深情话别视死如归

激励战友